( 先 秦 ) 宋 玉
昔 者 楚 襄 王 与 宋 玉 游 于 云 梦 之 台 , 望 高 之 观 , 其 上 独 有 云 气 , 崪 兮 直 上 , 忽 兮 改 容 , 须 臾 之 间 , 变 化 无 穷 。 王 问 玉 曰 :“ 此 何 气 也 ?” 玉 对 曰 :“ 所 谓 朝 云 者 也 。” 王 曰 :“ 何 谓 朝 云 ?” 玉 曰 :“ 昔 者 先 王 尝 游 高 唐 , 怠 而 昼 寝 , 梦 见 一 妇 人 曰 : ‘ 妾 , 巫 山 之 女 也 。 为 高 唐 之 客 。 闻 君 游 高 唐 , 愿 荐 枕 席 。 ’ 王 因 幸 之 。 去 而 辞 曰 : ‘ 妾 在 巫 山 之 阳 , 高 丘 之 阻 , 旦 为 朝 云 , 暮 为 行 雨 。 朝 朝 暮 暮 , 阳 台 之 下 。 ’ 旦 朝 视 之 , 如 言 。 故 为 立 庙 , 号 曰 朝 云 。”
王 曰 :“ 朝 云 始 楚 , 状 若 何 也 ?” 玉 对 曰 :“ 其 始 楚 也 , 㬣 兮 若 松 榯 ; 其 少 进 也 , 晰 兮 若 姣 姬 , 扬 衭 鄣 日 , 而 望 所 思 。 忽 兮 改 容 , 偈 兮 若 驾 驷 马 , 建 羽 旗 。 湫 兮 如 风 , 凄 兮 如 雨 。 风 止 雨 霁 , 云 无 所 处 。” 王 曰 :“ 寡 人 方 今 可 以 游 乎 ?” 玉 曰 :“ 可 。” 王 曰 :“ 其 何 如 矣 ?” 玉 曰 :“ 高 矣 显 矣 , 临 望 远 矣 。 广 矣 普 矣 , 万 物 祖 矣 。 上 属 于 天 , 下 见 于 渊 , 珍 怪 奇 伟 , 不 可 称 论 。” 王 曰 :“ 试 为 寡 人 赋 之 !” 玉 曰 :“ 唯 唯 !”
惟 高 唐 之 大 体 兮 , 殊 无 物 类 之 可 仪 比 。 巫 山 赫 其 无 畴 兮 , 道 互 折 而 曾 累 。 登 巉 巗 而 下 望 兮 , 临 大 阺 之 稸 水 。 遇 天 雨 之 新 霁 兮 , 观 百 谷 之 俱 集 。 濞 汹 汹 其 无 声 兮 , 溃 淡 淡 而 并 入 。 滂 洋 洋 而 四 施 兮 , 蓊 湛 湛 而 弗 上 。 长 风 至 而 波 起 兮 , 若 丽 山 之 孤 亩 。 势 薄 岸 而 相 击 兮 , 隘 交 引 而 却 会 。 崪 中 怒 而 特 高 兮 , 若 浮 海 而 望 碣 石 。 砾 磥 磥 而 相 摩 兮 , 巆 震 天 之 礚 礚 。 巨 石 溺 溺 之 瀺 灂 兮 , 沫 潼 潼 而 高 厉 , 水 澹 澹 而 盘 纡 兮 , 洪 波 淫 淫 之 溶 。 奔 扬 踊 而 相 击 兮 , 云 兴 声 之 霈 霈 。 猛 兽 惊 而 跳 骇 兮 , 妄 奔 走 而 驰 迈 。 虎 豹 豺 兕 , 失 气 恐 喙 ; 雕 鹗 鹰 鹞 , 飞 扬 伏 窜 。 股 战 胁 息 , 安 敢 妄 挚 。 于 是 水 虫 尽 暴 , 乘 渚 之 阳 , 鼋 鼍 鱣 鮪 , 交 积 纵 横 。 振 鳞 奋 翼 , 蜲 蜲 蜿 蜿 。
中 阪 遥 望 , 玄 木 冬 荣 , 煌 煌 荧 荧 , 夺 人 目 精 。 爛 兮 若 列 星 , 曾 不 可 殚 形 。 榛 林 郁 盛 , 葩 华 覆 盖 ; 双 椅 垂 房 , 纠 枝 还 会 。 徙 靡 澹 淡 , 随 波 闇 蔼 ; 东 西 施 翼 , 猗 狔 丰 沛 。 绿 叶 紫 裹 , 丹 茎 白 蒂 。 纤 条 悲 鸣 ; 声 似 竽 籁 ; 清 浊 相 和 , 五 变 四 会 。 感 心 动 耳 , 回 肠 伤 气 ; 孤 子 寡 妇 , 寒 心 酸 鼻 。 长 吏 隳 官 , 贤 士 失 志 ; 愁 思 无 已 , 叹 息 垂 泪 。
登 高 远 望 , 使 人 心 瘁 ; 盘 岸 巑 , 裖 陈 皑 皑 。 磐 石 险 峻 , 倾 崎 崖 。 巌 岖 参 差 , 纵 横 相 追 。 陬 互 横 啎 , 背 穴 偃 蹠 。 交 加 累 积 , 重 叠 增 益 。 状 若 砾 柱 , 杂 巫 山 下 ; 仰 视 山 巅 , 肃 何 千 千 。 炫 燿 虹 蜺 , 俯 视 峥 嵘 , 窐 寥 窈 冥 , 不 见 其 底 , 虚 闻 松 声 。 倾 岸 洋 洋 , 立 而 熊 经 , 久 而 不 去 , 足 尽 汗 出 。 悠 悠 忽 忽 , 怊 怅 自 失 。 使 人 心 动 , 无 故 自 恐 。 賁 育 之 断 , 不 能 为 勇 。 卒 愕 异 物 , 不 知 所 出 。 纵 纵 莘 莘 , 若 生 于 鬼 , 若 出 于 神 。 状 似 走 兽 , 或 象 飞 禽 。 谲 诡 奇 伟 , 不 可 究 陈 。 上 至 观 侧 , 地 盖 底 平 。 箕 踵 漫 衍 , 芳 草 罗 生 。 秋 兰 茝 蕙 , 江 离 载 青 。 青 荃 射 干 , 揭 车 苞 并 。 薄 草 靡 靡 , 聮 延 夭 夭 , 越 香 掩 掩 ; 众 雀 嗷 嗷 , 雌 雄 相 失 , 哀 鸣 相 号 。 王 鴡 鸝 黄 , 正 冥 楚 鸠 。 秭 归 思 妇 , 垂 鸡 高 巢 。 其 鸣 喈 喈 , 当 年 遨 游 。 更 唱 迭 和 , 赴 曲 随 流 。
有 方 之 士 , 羡 门 高 谿 。 上 成 郁 林 , 公 乐 聚 榖 。 进 纯 牺 , 祷 琁 室 。 醮 诸 神 , 礼 太 一 。 传 祝 已 具 , 言 辞 已 毕 。 王 乃 乘 玉 舆 , 驷 仓 螭 , 垂 旒 旌 ; 旆 合 谐 。 紬 大 絃 而 雅 声 流 , 冽 风 过 而 增 悲 哀 。 于 是 调 讴 , 令 人 惏 悽 , 胁 息 曾 。 于 是 乃 纵 猎 者 , 基 趾 如 星 , 传 言 羽 猎 ; 衔 枚 无 声 , 弓 弩 不 发 , 罘 不 倾 。 涉 莽 莽 , 驰 苹 苹 。 飞 鸟 未 及 起 , 走 兽 未 及 发 。 何 节 奄 忽 , 蹄 足 灑 血 。 举 功 先 得 , 获 车 已 实 。 王 将 欲 往 见 , 必 先 斋 戒 。 差 时 择 日 , 简 舆 玄 服 。 建 云 旆 , 蜺 为 旌 , 翠 为 盖 。 风 起 云 止 , 千 里 而 逝 。 盖 发 蒙 , 往 自 会 , 思 万 方 , 忧 国 害 , 开 贤 圣 , 辅 不 逮 , 九 窍 通 郁 , 精 神 察 滞 。 延 年 益 寿 千 万 岁 。
(先秦)宋玉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王曰:“朝云始楚,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楚也,㬣兮若松榯;其少进也,晰兮若姣姬,扬衭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所处。”王曰:“寡人方今可以游乎?”玉曰:“可。”王曰:“其何如矣?”玉曰:“高矣显矣,临望远矣。广矣普矣,万物祖矣。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伟,不可称论。”王曰:“试为寡人赋之!”玉曰:“唯唯!”
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巫山赫其无畴兮,道互折而曾累。登巉巗而下望兮,临大阺之稸水。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濞汹汹其无声兮,溃淡淡而并入。滂洋洋而四施兮,蓊湛湛而弗上。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势薄岸而相击兮,隘交引而却会。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砾磥磥而相摩兮,巆震天之礚礚。巨石溺溺之瀺灂兮,沫潼潼而高厉,水澹澹而盘纡兮,洪波淫淫之溶。奔扬踊而相击兮,云兴声之霈霈。猛兽惊而跳骇兮,妄奔走而驰迈。虎豹豺兕,失气恐喙;雕鹗鹰鹞,飞扬伏窜。股战胁息,安敢妄挚。于是水虫尽暴,乘渚之阳,鼋鼍鱣鮪,交积纵横。振鳞奋翼,蜲蜲蜿蜿。
中阪遥望,玄木冬荣,煌煌荧荧,夺人目精。爛兮若列星,曾不可殚形。榛林郁盛,葩华覆盖;双椅垂房,纠枝还会。徙靡澹淡,随波闇蔼;东西施翼,猗狔丰沛。绿叶紫裹,丹茎白蒂。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清浊相和,五变四会。感心动耳,回肠伤气;孤子寡妇,寒心酸鼻。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盘岸巑,裖陈皑皑。磐石险峻,倾崎崖。巌岖参差,纵横相追。陬互横啎,背穴偃蹠。交加累积,重叠增益。状若砾柱,杂巫山下;仰视山巅,肃何千千。炫燿虹蜺,俯视峥嵘,窐寥窈冥,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倾岸洋洋,立而熊经,久而不去,足尽汗出。悠悠忽忽,怊怅自失。使人心动,无故自恐。賁育之断,不能为勇。卒愕异物,不知所出。纵纵莘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状似走兽,或象飞禽。谲诡奇伟,不可究陈。上至观侧,地盖底平。箕踵漫衍,芳草罗生。秋兰茝蕙,江离载青。青荃射干,揭车苞并。薄草靡靡,聮延夭夭,越香掩掩;众雀嗷嗷,雌雄相失,哀鸣相号。王鴡鸝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更唱迭和,赴曲随流。
有方之士,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榖。进纯牺,祷琁室。醮诸神,礼太一。传祝已具,言辞已毕。王乃乘玉舆,驷仓螭,垂旒旌;旆合谐。紬大絃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于是调讴,令人惏悽,胁息曾。于是乃纵猎者,基趾如星,传言羽猎;衔枚无声,弓弩不发,罘不倾。涉莽莽,驰苹苹。飞鸟未及起,走兽未及发。何节奄忽,蹄足灑血。举功先得,获车已实。王将欲往见,必先斋戒。差时择日,简舆玄服。建云旆,蜺为旌,翠为盖。风起云止,千里而逝。盖发蒙,往自会,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九窍通郁,精神察滞。延年益寿千万岁。
昔者:从前。楚襄王:即楚顷襄王熊横,战国末期楚国的一位君主,楚怀王之子。云梦:“云”是地名,楚人名泽中曰“梦”,“云梦”本指云地之“梦”,后来这个大湖向东向南转移,以后汉江以北、以南的“梦”便都称之为“云梦”。汉北云梦到春秋中叶以后逐渐淤塞,终至变成陆地,故从春秋以后便成了楚王的游猎区。台:高台,台馆。高唐之观(guàn):即“高阳之观”,楚人祭祀先祖的高阳之台。唐、阳,古音通,高阳为帝颛顼的姓氏,是楚之先祖。一说“高唐”为山名,误。观,祀神的高楼,立于巫山之上。有人读为“guān”,指高唐的景象,似误。崪(zú):山峰高而险,此处形容云气如高峻的山。须臾:片刻,一会儿。 先王:楚顷襄王之前的楚国君王之一。旧说多以为即楚怀王,似过于拘泥。怠:疲倦。昼寝:白天小睡。巫山之女:巫山的神女,其形象与《山海经》、《庄子》所说“帝女”死而所化之神女一致。今人或以为即楚之先祖,因为楚之云梦为楚之祀高禖之地,为男女幽会祷子之所,云梦的神便是楚之高禖,故高唐神女原是楚之高禖,“以先妣而兼神禖”,曾是楚始祖神。但宋玉笔下的神女是“楚人崇拜的一位女神”,已变成“一个美丽多情,飘忽来去,可遇而不可犯的有着高贵身份的美女形象”。巫山:先秦时楚人所说的巫山,非今长江三峡中的巫山。其地处汉水以南,长江北岸,在汉水以南的云梦泽一带。为高唐之客:是高唐的来客。愿荐枕席:神女欲自荐于枕席之上,以求亲昵欢爱。荐,进。王因幸之:楚王与神女在梦中欢合。幸,指君王的亲临,特指与女子的同房。 巫山之阳:巫山的南面。阳,《文选》李善注:“山南曰阳。”高丘之阻:高山上险要处。高丘,神女所居之高山。《离骚》“哀高丘之无女”亦以“高丘”与“女”相联系。阻:险要地带。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神女清晨变化为云霞,傍晚又化为流动的雨丝。行,流动,传布。《周易·乾卦》之《彖辞》:“云行雨施。”阳台:当是上文所云楚之先王昼寝、梦中与神女相会之处,后又称之为“阳云之台。或以为即前之高唐(阳)观,误。盖楚王昼寝不当在祭祀先祖之观内。 号曰‘朝云’:以上一段屡被古人征引,但文字略有不同,主要有以下版本:①《文选注·卷三十一》(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之十一·潘黄门岳述哀》“尔无帝女灵”句):《宋玉集》云: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望朝云之馆,有气焉。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此是何气也?”玉对曰:“昔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自云:‘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闻王来游,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乃言:‘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而视之,果如其言。’为之立馆,名曰‘朝云’。”②《文选注·卷十六》(江淹《别赋》“惜瑶草之徒芳”句):宋玉《高唐赋》曰: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实曰灵芝。③《襄阳耆旧传》(《渚宫旧事卷三·周代下》引):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朝云之馆,其上有云气,变化无穷。王曰:“何气也?”玉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暧乎若云,皎乎若星,将行未止,如浮忽停。详而观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之。曰:‘我,夏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摘而为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愿荐寝席。’王因幸之。既而言之曰:‘妾处之羭,尚莫可言之。今遇君之灵,幸妾之搴,将抚君苗裔,藩乎江汉之间。’王谢之。辞去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王朝视之,如言。乃为立馆,号曰‘朝云’。”王曰:“愿子赋之,以为楚志。”④《襄阳耆旧记》(《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九·人事部四十·应梦》引):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野,将使宋玉赋高唐之事,望朝云之馆,上有云气,崪乎直上,忽而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宋玉曰:“此何气也?”对曰:“昔者,先王游于高唐,怠而昼寝,梦一妇人,暧乎若云,焕乎若星,将行未至,如浮如停,详而视之,西施之形。王悦而问焉,曰:‘我,帝之季女也,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依草,实为茎之(灵芝),媚而服焉,则与梦期,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姬』。闻君游于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④《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实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5] 若何:如何,怎样。 㬣(duì):茂盛的样子。榯(shí):木竹直立的样子。晰:光亮,明亮,一作“晣”。姣姬:美女。袂(mèi):衣袖。鄣(zhāng)日:遮蔽日光。鄣,一作“障”。所思:所思念的人。偈(jié):快速奔驰。《广雅·释诂一》:“偈,疾也。”驷马:套着四匹马的车子。古制,一车四马,故称。或简称“驷”。建:树立。羽旗:饰有鸟羽的旌旗。 湫(qiū):清凉。凄:寒冷。 风止雨霁(jì),云无所处:朝云飘散,如同凄凉的风雨骤然停止,无处寻觅。指神女行踪神秘,变化莫测。霁,雨止,天放晴。 寡人:即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自称的谦词。方今:正今,如今。 显:显著,显赫。临望:登高远望。临,从高处向下看。广:广大。普:普遍,齐备,指山上万物齐备。祖:始。 上属(zhǔ)于天,下见于渊:高唐向上与天连接,向下俯视深渊。属,连接。称(chēng):述说。论:讲述。 赋之:铺陈高唐的山川景物。赋,铺陈其事。 唯唯:恭敬应诺之词。 惟高唐之大体兮,殊无物类之可仪比:高唐庞大的形体,没有什么物类能够与之匹配比拟。惟,句首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大体,高大的形体。殊,绝。仪比,匹配,比拟。 巫山赫其无畴(chóu)兮,道互折而曾(céng)累:巫山之高大显赫,无物可与其相比。赫,高大显赫。畴,匹配,同类,后作“俦”。有人将高唐与巫山分为二山对立起来,则此句意为:巫山尽管高大显赫,但也无法与高唐相比。按:此说不妥。因为不仅与上句句意重复,且与前文文义不合。高唐观与朝云庙均应是立于巫山之上的。互折:交互曲折。曾累,山径重重叠叠。曾,通“层”,重叠。 巉(chán)岩:高险的山岩。巉,险峻的样子。临:向下看。阺(dǐ):土山坡。稸(xù):同“蓄”,积聚 百谷:众多山谷之水。 濞(pì):洪水暴发声。汹汹:波涛奔涌的样子。无声:指波涛的声音压过了其他一切声音,只听见水声,没有其他声音。溃(kuì):众水合流的样子。淡(yān)淡:水平满的样子。 滂(pāng):水盛漫流的样子。洋洋:盛多,广大。四施:指水流向四方。蓊(wěng)湛湛而弗止:水势盛大且奔流不止。蓊,聚集的样子。湛湛,水盈满的样子。 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mǔ):远风吹来,波浪涌起,起伏的波浪犹如附在山上的孤垄。丽,附。亩,田垄。 势:水势。薄(bó)岸:冲击崖岸。薄,通“博”,搏击。隘(ài):狭隘之处。交引:水流交汇而倒流。却会:后退而汇合于上游。 崪(cuì):通“萃”,聚集。中怒:指水中怒涛。碣(jié):海边的山。 石砾(lì):小石。磥(lěi)磥:形容石头很多。磥,同“磊”,石磊积的样子。相摩:指水急石流,自相摩厉。巆(yíng):象声词,水石相击声。礚(kē)礚:碎石水中相击声。礚,同“磕”,象声词。 溺(nì)溺:淹没。瀺灂(chán zhuó):大石在水中出没的样子。沫:浪花,水沫。潼(tóng)潼:水力撞击的样子。厉:起。澹(dàn)澹:水波起伏貌。盘纡(yū):迂回曲折,这里形容水流回旋。淫淫:流得很远的样子。溶㵝(yì):水荡动的样子。 奔:水波奔腾,这里代指水波,与下句“云兴声”之“云”相对。扬踊(yǒng):形容水波奔涌上扬。相击:指浪涛相击。云:形容波涛涌起时如云一般。兴声:作声。霈(pèi)霈:象声词,形容浪涛相击发出浩大的声响。 跳:同“逃”,逃亡,逃跑。骇(hài):惊骇。妄奔走:指野兽胡乱地奔跑。妄,胡乱,随意。驰迈:奔驰。迈,出行,远行。 豺(chái):兽名,俗称豺狗。犬科动物,形似狼,较瘦小,吠声如犬,毛色赤棕或灰黄,尾末端黑色,腹部和喉白色。性贪残,好群居,常集体攻击人畜。兕(sì):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皮厚,可以制甲。失气:丧失勇猛之气。恐:惊恐。喙(huì):疲困。雕:大型猛禽,又叫鹫。鹗(è):鸟名。性凶猛,常在江河湖泊及海滨一带飞翔,捕食鱼类。故又称鱼鹰。鹞(yào):雀鹰的俗称,今通称“鹞鹰”、“鹞子”,形体像鹰而比鹰小,背灰褐色,腹白带赤,捕小鸟、小鸡为食。飞扬:高飞。伏:伏匿。窜:逃窜。 股战胁息,安敢妄挚:各种猛禽猛兽被吓得战战兢兢,气喘吁吁,丧失勇猛之气。股战,两腿战栗、发抖。股,大腿。胁息,屏气,不敢呼吸的样子。挚:通“鸷”,狠,凶猛。 水虫:水中的动物,鱼鳖之属。暴(pù):晒,今作“曝”。乘:升,登。渚(zhǔ):水中小洲。阳:水的北面。鼋(yuán):大鳖。鼍(tuó):扬子鳄。鳣(shàn):鳝鱼。鲔(wěi):鱼名,鲟鱼、鳇鱼的古称。交积纵横:形容处在渚上的水虫纵横交错地聚集堆积在一起。翼:指鱼鳃边的小鳍。蜲蜲蜿蜿:形容鱼类盘旋曲折前行的样子。 中阪(bǎn):山坡间。阪,同“坂”,山坡。玄木:指山上幽深的林木。荣:指草木繁茂、盛多。 煌煌荧荧:指草木花色鲜明。夺人目精:耀人眼目。目精,眼珠。 烂兮若列星:像群星那样灿烂。曾(zēng):副词,相当于“乃”、“竟”。殚(dān)形:穷尽其形。殚,尽,穷尽。 榛(zhēn)林:丛生的树木。一说指榛林,榛树林,亦可通。郁盛:茂盛的样子。葩(pā)华:华美的花。葩,本指草木的花,引申为华丽、华美。覆盖:指花叶掩映,遮盖衬托。 椅(yī):木名,即山桐子,落叶乔木。垂房:房生。房生是植物开花、受粉、结果的一种形态。房,也可代称果实。纠枝:弯曲下垂的树枝,一说指枝条交错。还会:相互交错。 徙靡澹淡,随波暗蔼(ǎi):树木枝叶随风摇曳,宛如水波荡漾;树荫在水面上拂动,昏暗不明。徙靡,指树木枝叶随风往来摇动倒伏。澹淡,水波荡漾的样子。随波,这里指树影随水波荡漾。暗蔼,指树荫遮在水波上形成的昏暗的样子。 东西施翼:树木的枝条如鸟舒展羽翼一般伸向四方。东西,这里东西泛指四方。猗狔(yī nǐ):柔弱下垂貌。丰沛:枝叶繁茂。 紫裹:紫色的果实。朱:一作“丹”。蒂(dì):花、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纤条悲鸣,声似竽籁(yú lài):树木纤细的枝条在风中发出悲切的鸣声,犹如竽籁合奏一般动听、感人。竽,古代一种簧管乐器,形似笙而略大。籁,古代的管乐器,一指三孔龠,又可指箫。 清浊:指乐声之清越和重浊。相和(hè):相应和。五变:指五音清浊缓急之变。五音指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阶,即宫、商、角、徽、羽。四会:四方之声与之相会合。 感心动耳,回肠伤气:风吹枝条发出的悲切鸣声动听感人,回转人肠,伤断人气。这是夸张的说法,形容感人至深。 孤子寡妇,寒心酸鼻:孤儿寡妇听了,心寒战栗,鼻酸泪出。孤,少而无父谓之孤。寒心,战栗。 长吏隳(huī)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罢官的长吏听了,忧愁不已;失意的贤士听了,叹息落泪。长吏,职位尊显的官吏。隳官,废失官职。失志,失意。 瘁(cuì):病困。 盘岸巑岏(cuán wán),裖(zhèn)陈硙(ái)硙:迂回曲折的岸边是重峦叠嶂而又高峻的山峰。盘,迂回曲折。巑岏,山高锐的样子。裖,重叠密集堆在一起。陈,罗列。硙硙,高貌。 磐(pán)石:大石。倾崎崖隤(tuí):指山崖倾斜像要崩落下来。崎,倾侧不正的样子。隤,崩颓,坠下。 岩岖:山崖险峻。参差(cēn cī):高低不平。纵横相追:形容山势纵横交错,宛如互相追逐。 陬(zōu):山角,角落。横啎(wǔ):横逆。啎,同“牾”,逆。背穴偃跖(yǎn zhí):山石高下错落,彼此仿佛伏卧踩踏一般。背,脊背,引申为隆起。穴,洞穴,引申为下陷。偃跖,俯卧踩踏。偃,伏,卧;跖,踩踏,一作“蹠”。 交加累积,重叠增益:山石交相累积、重叠,山势愈加高险。交加,(山石)交相累积。叠,一作“垒”。 状似砥(dǐ)柱,在巫山下:山石累积,状若砥柱,在巫山下耸立。似,一作“若”。砥柱,山名,在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北黄河急流之中,因其形如柱,故名。下,一作“之下” 肃:形容山势肃穆。千千:通“芊芊”,此指山色浓绿。 炫耀虹蜺(ní):形容山巅之高峻,如彩虹在天上炫耀。蜺,同“霓”,虹的一种,也叫“副虹”。崝嵘(zhēng róng):幽深险貌。崝,同“峥”。 窐寥(wā liáo):空深、幽深的样子。窈冥(yǎo míng):深远昏暗的样子。不见其底,虚闻松声:山高谷深,看不见谷底,只听见松涛声。 倾岸:倾斜的崖岸,形容崖岸高峻,仿佛要倾倒一样。洋洋:水势盛大。立而熊经:人站在危岸上胆战心惊,呼吸紧张,有如熊攀树而自立。熊经,中国古代一种导引养生的方法,其直立之状若熊攀树。经,直立。 久而不去,足尽汗出:倾岸之势,阻险之处,人所惧见,心自战惧,足下流汗而出。 悠悠忽忽:形容人精神恍惚,不知所措的样子。怊怅(chāo chàng)自失:迷惘不知所措的样子。怊怅,同“惆怅”,失意的样子。 心动:胆战心惊。动,惊。无故自恐:无缘无故地感到恐惧。 贲(bēn)育之断:像孟贲、夏育那样有决断的勇士,面对这样的险境,也会失去勇敢决断的勇气。贲,孟贲,战国时期的勇士,卫人。育,夏育,战国时期卫国的勇士。 卒愕(cù è)异物,不知所出:山岩形貌奇诡,仿佛怪异之物猝然而出,令人惊愕而不知其从何而来。卒,突然。愕,通“遌”,遇到。 縰(xǐ)縰莘(shēn)莘,若生于鬼,若出于神:众多的怪石,犹如出自鬼斧神工一般。縰縰,众多的样子。莘莘,众多的样子。 状似走兽,或象飞禽:有的怪石像奔走的野兽,有的像飞翔的禽鸟。 谲诡(jué ɡuǐ):怪异,变化多端。不可究陈:不能穷尽陈述山石的诡异。究,穷尽。 观:指高唐观。盖:语气词,用在句中。厎:平坦。 箕踵(jī zhǒng):指山势像簸箕的后跟一样,前阔后窄。踵,本指脚后跟,这里指箕的底部。漫衍:广平的样子。罗生:排列生长。 秋兰:即古所谓“兰草”,而不是兰花(春兰)。兰草叶茎皆香,秋末开淡紫色小花,香气更浓,故曰“秋兰”。茝(zhǐ):即白芷,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蕙:即蕙草、薰草,豆科草本。江离:即江蓠,多年生草本植物,伞形花科,叶有香味,也即大叶芎藭。载:则。菁(jīng):花,开花。 荃(quán):即荪,俗称石菖蒲,有香味,可以杀虫。射(yè)干:草名,根可人药。揭车:一种香草。苞并:丛生。 薄草:草丛生。薄,草聚生。靡靡:相依倚貌。联延:绵延不绝。夭夭:茂盛的样子。 越香:香气四溢飘散。掩掩:香气浓郁。雀:在此是鸟的通称。嗷嗷:鸟雀哀鸣声。 雌雄相失:雌鸟和雄鸟相离散。相号(háo):互相呼叫。 王雎(jū):鸟名,即雎鸠。鹂黄:鸟名,即黄鹂。正冥、楚鸠:均为鸟名。 姊归:鸟名,一名“子规”,杜鹃鸟的别名。思妇:鸟名。传说有妇登北山,绝望愁思而死,因以为名。垂鸡:鸟名。高巢:在高处筑巢。 喈(jiē)喈:象声词,鸟和呜声。当年遨游:众鸟嬉闹游乐。当年:清朱琦《文选集释》认为应作“当羊”。年,为“羊”之误。“当羊”即“尚(chán)羊”,逍遥的意思。遨游:游乐。一说“当年”指先王游高唐事,飞。 更唱迭和(diéhé),赴曲随流:众鸟轮流鸣叫,互相唱和,其鸣声如同歌曲一样婉转。赴曲,鸟儿呜叫如同歌曲。随流,随鸟声而成曲;一说其声与流水声相应,亦通。 有方之士:即方士,指古代求仙炼丹,自言能长生不死的人。羡门高溪:方士羡门和高溪。 上成、郁林、公乐、聚谷:都是方士名。 进:献祭。纯牺:古代供祭祀用的纯色牲畜。祷:祈祷求福。璇室:用美玉装饰的宫室。 醮(jiào):祭祀。礼:敬神以求福。太一:又作“泰一”,天神中最尊贵者。《楚辞·九歌》有“东皇泰一”,汉武帝郊祀亦有“太一”。 传祝已具,言辞已毕:巫祝传告神灵之意已完备,祷辞诵读也已结束。言辞,祝祷辞。 王:指楚先王。玉舆:用美玉装饰的车子。驷仓螭(chī):驾着青色马拉的车。驷,古代以四匹马驾一辆车,故常称驾车的四马及四马所驾的车为驷,此处用作动词,指驾车。仓螭:苍螭,苍龙。古人相马称特别高大、罕见的骏马为‘龙’。垂旒旌(liú jīng):车上悬挂着旌旗。垂,悬挂。旒,古代旌旗直幅、飘带之类的下垂饰物。旌,古代旗杆上端饰有牦牛尾或兼饰有五色鸟羽的旗子,这里是旗的通称。旆(pèi):古代旗帜尾部镶嵌的帛制的状如燕尾的垂旒,这里泛指旌旗。合谐:指画有各种图案和装有不同饰物的旌旗迎风飘扬、舒卷自如。 䌷(chōu)大弦而雅声流,冽风过而增悲哀:抽引大弦奏出的雅正之音与寒风相合更让人感到悲伤。䌷,抽引,形容弹奏。大弦,古代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官声弦。雅声:典雅、纯正的乐曲。流:流布,传扬。冽风:寒风。 调讴(diào ōu):调节歌声。惏悷(lǐn lì):悲伤的样子。憯(cǎn)凄:忧伤悲凉。憯,一作“惨”。胁息:屏息敛气。增欷(xī):叹息不已。增,一作“曾”。 纵:放纵。猎者:跟随先王游猎的人。基趾:这里借指手下簇拥的人马。如星:指布列士卒如群星在天。 传言:传达先王的命令。羽猎:狩猎者。古代帝王狩猎,士卒背着羽箭随从,故称羽猎。羽,箭翎,代称箭。衔枚无声:士卒口中含枚,禁止其喧哗。枚,古代狩猎或行军袭击敌人时,令士卒衔枚,用来禁止喧哗。枚状如箸而短。 弓弩(nǔ):泛指弓。弩,用机栝发箭的弓。罘䍐(fú hǎn):泛指捕鸟兽的网。罘,古代一种附设有机关的捕鸟兽的网。䍐,同“罕”,捕鸟用的长柄小网。 涉:徒步渡水。漭漭:水面宽广辽阔。驰:马疾行。苹苹:草丛生的样子。 何节:指将帅持符节指挥狩猎活动。何:通“荷”,执,持,一作“弭”。节,符节。奄忽:迅疾,指时间短促。蹄足洒血:禽兽的蹄足流血,指禽兽已被杀伤。 举功先得:指猎手都想争先得到大功。举功,大功。举,全。先,争先。获车已实:指装载猎物的车子已满。 王:指楚顷襄王。往见:往见神女。斋戒:古人在举行祭祀或典礼之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整洁其心,以示虔诚、庄敬。 差时择日:选择吉日良时。差,选择。简舆:减省车辆从人。玄服:黑色的礼服。 建:树立。云旆(pèi):云旗,以云为旗。翠为盖:用翠鸟的羽毛装饰车盖。翠,鸟名,即翡翠,又名翠鸟,这里指翠鸟美丽的羽毛。 风起雨止,千里而逝:待风起雨止,不远千里而往会神女。 盖发蒙,往自会:应表述为“往自会,盖发蒙”。会,指与神女相会。发蒙,启发蒙昧。 思万方:思虑四方之事。万方,万邦,四方。忧国害:忧念国家之利害得失。 开贤圣,辅不逮:《文选》李周翰注:“开贤圣之路,以补思虑之不及。”即举用贤圣之人,以辅佐君王之不足之处。 九窍通郁:九窍通畅。九窍,九孔,指耳、目、口、鼻等七窍以及前阴、后阴。郁,郁结。精神察:神清气爽。察,清明,一作“察滞”。胡克家《文选考异》:“‘察’字韵上‘逮’下‘岁’自协,以七字为一句,但传写者误,因注中‘郁滞不同也’妄添于下。”延年益寿:延长天年,增益寿命。千万岁:千岁万岁,指长寿。按:“延年益寿千万岁”应是当时用以祝祷的成语,所谓“千秋之祝”。这种祝祷语在汉代的镜铭与乐府中一直流传了下来。
从前,楚顷襄王和宋玉一起到云梦台游览,他们凭高远望,只见高唐观之上呈现出很为独特的云气,初看像高峻的山峰,很快又改变了形状,顷刻之间千姿百态,变化无穷。顷襄王看到后问宋玉说:“这是什么云气?”宋玉回答道:“这就是所谓的朝云。”顷襄王问:“什么叫朝云?”宋玉说:“从前,先王曾到高唐来游猎,有一天,他感到困倦了,白天就在那里睡着了。梦见一位妇人对他说:‘我是巫山之女,在高唐作客,听说您到高唐来游猎,我愿意为您铺好枕头和席子。’于是先王就和她同寝。她辞别时对先王说:‘我在巫山的南面,高山的险要处,清晨是云,傍晚是雨,每天早晚,生活在高唐之下。’第二天早晨,先王起来一看,果然像她所说的那样。于是就为她建造庙宇,称为‘朝云’。” 顷襄王问道:“朝云刚出来的时候,形状是什么样的?”宋玉回答说:“她刚出来的时候,茂盛像挺拔苍翠的松树,稍过一会儿,鲜明得像婀娜多姿的美女。她扬起长袖遮住日光,像在盼望她所思念的情人。一会儿又改变了样子,迅猛得像驾车疾驰,又像高高树立的羽旗,清凉像微风,凄然如下雨。等到风停雨住,云消雾散,无处可寻。”襄王问:“我如今可以游赏一番吗?”宋玉说:“能。”顷襄王问:“那里的情形怎么样?”宋玉回答说:“那里高峻而广阔,凭高眺望可以看得很远很远;同时宽广无边,万物仿佛从那里生出。那里上接青天,下临深渊,珍奇怪异,瑰丽伟岸,难以说尽。”襄王说:“你试为我说说看。”宋玉况:“是。” 那高唐的大概形貌,绝无什么东西可能和它相比。以巫山那样盛大,也无法与它匹敌,道路错综曲折,横斜而上。登上峻峭的山岩向下望啊,只见那长长山坡下蓄积的深深潭水。遇上雨后初晴,远观百川汇流,只见波涛汹涌,却听不到声音。川水交流,水满四溢,聚水成潭,深不可测。大风吹来而水波涌起啊,浪涛就像附在山上高高突起的田垄。大水惊涛拍岸,遇到险隘之处,撞击倒流会合于上游。两浪相合,怒涛奔涌掀起高高的浪峰,就像航行在海上望见海边的人山一样。巨石累累,水波冲击,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激流吞没巨石,巨石在水中时隐时现。波浪滚滚,巨浪高掀,水波荡漾,盘旋曲折,如云如雾,涛声阵阵。猛兽闻声而惊恐,东奔西跑而逃向远方。虎豹豺狼、犀牛一类猛兽失去平时的气势而惊恐万状。雕鹗鹰鹞,有的高飞,有的伏窜躲藏,战战兢兢,连气不敢出,又怎敢气焰嚣张?于是水中一些动物也都受惊而露出水面,爬到水洲的北面。鼋鼍鳣鲔,东躺西卧,积压在一起,张开鳞甲,振起鱼鳍,游动身躯,纷纷攘攘。 站在山坡向远处望,幽深的树林冬天仍长得很繁茂。光彩鲜明,令人眼花缭乱,如灿烂的群星,很难完全描绘出来。榛林郁郁葱葱,繁花盛开,鲜花绿叶,掩映覆盖。对对山桐果实累累,枝叶弯曲错杂相交。轻风吹拂,枝叶倒影随波飘荡,不甚分明,向外伸展的枝条就像飞鸟张开的翅膀,繁茂柔美。绿叶紫花,红茎白蒂,微风吹动纤细的枝条,发出阵阵悲鸣,就像竽籁奏出的乐声,声音清浊相和,如五音变化,与四方之声会合。声音凄怆动人,令人闻之感动,回肠荡气。孤儿寡母,为之伤心落泪,长官废职,贤土失意,使人愁思无尽,叹息流泪。 登高远望,使人忧伤。曲折的崖岸,山峰峻峭,整齐排列,高大巍峨,盘石险峻,倾斜崎岖,仿佛要从山崖上倒塌下来一样。山岩崎岖,参差不平,纵横交错,好像互相追逐。山脚之下,山石横卧,堵塞道路,山边有深幽的洞穴,下边像踏着汁么东西,山石交加堆积,重重迭迭而更显得高大,形状就像中流砥柱,屹立在巫山之下。抬头看山顶,秋冬之际的山色浓绿异常,仿佛虹霓那样光辉耀眼。俯视山下,幽暗空旷,深不见底,只听到阵阵松涛声。崖岸倾颓,有如洋洋大水之声。野熊直立起来,爬到树上缩成一团,久久不敢离开,脚心冷汗淋漓。悠悠忽忽,迷惘不知所措,令人心惊,无故恐惧,纵有古代勇士孟贲、夏育那样的决断,也难以做出勇敢的事来。又如突然遇到怪物,感到惊愕,不知从何处而来。怪石林立,形态各异,如出于鬼斧神工,有的像奔跑的野兽,有的像飞翔着的禽鸟,变化多端,瑰奇魁伟,难以推究陈述。 登上高唐观的一侧,地势平坦,山势形状像簸箕的后部,前阔后窄,连绵不断。芳草遍地,秋兰、茝、蕙和江离等鲜花盛开,青青的荃草、射干、揭车等香草丛生。草树繁密,连绵不断,茂盛而艳丽。浓郁的香气传到很远的地方,群鸟号叫,雌雄相失,相对哀鸣。鱼鹰、黄莺,正冥、楚鸠、子规、思妇,垂鸡鸟,都把巢筑得高高的,百鸟合鸣,当年乐游,此起彼伏,鸣叫唱和如同歌曲传向远方。有法术的羡门、高溪、上成等众多仙人,乐于共同在山上会餐。 供奉祭祀是纯一色的家畜,在用宝石装饰的宫室中,向众神祈祷。祭祀天神,祝祷辞已准备好,祷告结束后君王才乘坐玉舆,驾着青色蛟龙,配合协调的各色饰有垂旒的旌旗迎风飘扬。拨动琴弦,传出典雅的乐声,寒风吹过,更增添一层悲哀。于是重整歌声,再弹一曲,令人悲伤凄惨,屏息倾听,又增哀叹。于是就让打猎的人纵马驰骋,地上人马足迹多如天上的星星。遍告羽林骑士,不许出声。弓箭不射,捕网不张,人马在大水中跋涉,在草地中奔驰,群鸟还没来得及飞,野兽还没有来得及逃,就在车马暂停的片刻,已是马蹄溅血,那捷足先登的猎手,已将猎物装满了车。 君王想去亲自一游,一定要先沐浴斋戒,选择良时吉日,减少车骑随从,穿上黑色衣服,车上树立起饰有云气的旗,以虹霓为旗,以鸟羽做车盖。快如风起雨止,千里之遥,转眼即逝。君王与神女相会,就如同启发蒙昧一般。君王应时时为天下人着想,为国家祸患忧虑,进用贤才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就能九窍开通,精神清明,延年益寿,万寿无疆。
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是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的姊妹篇,两篇赋都是写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爱情故事,但两篇赋的神女形象差别很大。 《高唐赋》中的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胆追求爱情的举动,所谓“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这是一片赤裸裸的原始激情和欲望的自然流露,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束缚的人性的直接张扬。这种随意放任的性关系并非宋玉的凭空想像,而是原始初民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于原始时代“自由”婚姻的朦胧回忆。就是说,在原始社会的特定发展阶段上,确实存在着无限制的随意婚姻和自由放任的性关系。并且,原始社会结束后,这种状况还有延续。不要说更远,即使是到了一夫一妻制已经建立起来,配偶关系相对稳定的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初期,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性关系还是相当自由和放任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旧时性交关系的相对自由,绝没有随着对偶婚制或者甚至个体婚制的胜利而消失。”至于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如一些重大的节日,性关系更是随意而放任。古罗马的沙特恩节要举行群众性的盛宴和狂欢,同时“盛行性关系的自由”,沙特恩节因而也就成为纵情欢乐的代名词。中国古代也是如此,《周礼·地官·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郑玄注:“阴讼,争中冓之事以触法者。”从“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甚至有因婚媾而争讼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性关系也是相当自由的。《周礼》所记反映的大约是商周时代的事,是传统习俗的延续和发展,由此不难想像神话产生的原始时代性关系的更大自由和放任。从这个角度来看巫山神女“愿荐枕席”,主动寻求匹偶交欢的举动就很好理解了:既不是反常,也不是“淫惑”,而是她那个时代(即神话时代)的十分正常而普遍的行为。 巫山神女神话特征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她的神奇变化:“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巫山神女没有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即直接变为朝云和行雨,是非常神奇的。这种情况根本无法通过经验和理智去解释,而只能通过神话的逻辑——变形法则——去说明。在原始人看来,“在不同的生命领域之间绝没有特别的差异。没有什么东西具有一种限定不变的静止状态:由于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形,一切事物都可以转化为一切事物。如果神话世界有什么典型特点和突出特征的话,如果它有什么支配它的法则的话,那就是这种变形的法则。”原始初民的想像正是由于轻而易举地越过决定事物性质的界限而显得丰富和大胆。 以上两个方面即追求爱情的方式和神奇变化,充分说明《高唐赋》中的神女是一个具有明显原始神话特征的神话式人物,一个地地道道的女神。 而《神女赋》中的神女完全是另外一副样子:这是一个服饰华美、容貌姣丽、举止端庄、神态娴静的女性。宋玉除了强调她的光彩照人的外貌之外,更强调她的内在的精神和气质,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温柔和顺,安闲自得,骨法奇美,适于侍奉君上;一是贞谅清洁,意态高远,以礼自持,凛然难犯。可以看出,以上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与原始神话中的女神格格不入,她完全属于另一个时代。《高唐赋》的巫山神女和《神女赋》不是一个形象。 关于《高唐赋》的主题思想,有学者认为高唐神女化为云雨是一种艺术想像,由于这种想像表现了男女交欢时那种像云一样飘忽,像雨一样空灵的感受,符合人们接受的心理基础,因而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并对后代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种艺术想像正是宋玉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是宋玉对中国文学的重要贡献。这些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实际上并不符合实际。 事实上,把男女交欢与云雨联系起来并非宋玉的发明。有学者以中外古代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这种联系实乃出于一种古老的宗教观念,是交媾致雨宗教观念的反映。原始宗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交相感应的,人的主观意念和行为可以影响客观事物的发展,巫术“相似律”原理认为,“仅仅通过模仿就实现任何他想做的事”,而男女交媾诱发降雨正是这种神秘的交感观念的反映。他们认为,行云降雨是天地阴阳交会的结果,所谓“天地相会,以降甘露”。(《老子》第32章)《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而云雨则是使万物化生的最重要条件。原始初民的祈雨方式有多种多样,而交媾致雨的方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便成为他们比较常用和普遍的一种方式,有的民族还因此形成了有关的宗教仪式。 有了雨露滋润,草木得以茂盛,五谷得以丰收,因而由交媾致雨又进一步发展为可以促进丰收、富足乃至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闻一多先生在研究《诗经》婚俗诗时曾指出:“初民根据其感应魔术原理,以为行夫妇之事,可以助五谷之蕃育,故嫁娶必于二月农事作始之时行之。”初民相信“如果没有人的两性的真正结合,树木花草的婚姻是不可能生长繁殖的”。弗雷泽在考察了中美洲、非洲、澳洲以及亚洲的原始民族之后得出结论:“他们仍然有意识地采用两性交媾的手段来确保大地丰产”,并相信与传说中的神灵交媾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类似的观点在其他宗教文化学和人类文化学著作中也时有所见。 交媾致雨并促进丰收、富足和强盛的观念是特定宗教民俗背景下的产物,是多次发生过的“现实”,高唐神女与怀王交欢之后化为云雨的故事不过是它的神话反映而已,是宋玉对传统宗教和神话所做的比较忠实的记录。宋玉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大胆地吸收民间神话,巧妙地运用它为自己的立意构思服务:借助神话所固有的观念内涵和文化意蕴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这就是说,《高唐赋》正是在这则神话所固有的文化观念意蕴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明确了《高唐赋》与高唐神女神话及其文化观念意蕴之间的关系,实际也就找到了认识作品的思想指向。 《高唐赋》由序和正文构成,实际写了三个内容:一、高唐神女神话及其所体现的交媾致雨的宗教观念。之所以在作品的开头先讲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就是以它的文化观念意蕴统摄全文。二、云雨之后山河更加宏伟壮丽,万物充满勃勃生机。这部分篇幅最长,是上述宗教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的形象表现。三、鼓励襄王往会神女,希望通过与神女交欢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福祉。这部分是全文的结尾,表明往会神女的目的。这个目的与上述宗教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是完全一致的。 《高唐赋》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如下:根据传统的宗教神话观念,宋玉在赋文中鼓励襄王往会神女,与神女交欢,希望借此达到政治清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以及个人身心强健、延年益寿的目的。同时,由衷赞美山河大地的宏伟壮丽和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赞美由神女所化的云雨给世界带来的生机和活力。可以看出,《高唐赋》的立意完全建立在传统的宗教神话观念基础上,是按照古老神话的文化观念意蕴展开铺写的,因此,全文都以交媾致雨并促进丰收、富足和强盛的观念为统摄。也正是因为如此,从文中对于山河大地和云雨的由衷赞美,依稀可以看到原始的自然崇拜观念的踪影。这样理解《高唐赋》的主题思想,使序和正文有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避免了其他各种说法导致的“两回事”的缺欠,并可以从神话故事本身得到进一步的印证:《渚宫旧事》之三引《襄阳耆旧传》写怀王游高唐梦神女与之交欢,神女临别时说:“妾处之,尚莫可言之。今遇君之灵,幸妾之搴。将抚君苗裔,藩乎江汉之间。”原文可能有脱误,大致意思是:“蒙你不弃我的陋质,爱幸于我,我将保佑你的子孙使他们世世代代藩昌于江水和汉水之间。”神话故事本身就说明与神女交欢即可受到神女的保佑,使人口繁衍,民族兴旺。这对于理解《高唐赋》的主题思想很有启发。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