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其二-拼音版-杨昌浚

全文拼音

 恭 gōng 诵 sòng 左 zuǒ 公 gōng 西  行 xíng 甘 gān 棠 táng     其  二 èr

(qīng) 杨 yáng 昌 chāng 浚 jùn

 大  将 jiàng 筹 chóu 边 biān 未 wèi 肯 kěn 还 huán

 湖  湘 xiāng 子  弟  满 mǎn 天 tiān 山 shān

 新 xīn 栽 zāi 杨 yáng 柳 liǔ 三 sān 千 qiān 里 

 引 yǐn 得 de 春 chūn 风 fēng 度  玉  关 guān

原文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其二

()杨昌浚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相关诗集诗单

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赏析

  丝绸古道的“左公柳”和这首咏左公柳的诗,都有相当高的知名度。

“左公柳”是近代典故。它的经典解释是:“秦陇道上,两旁植有杨柳,直抵新疆”,因为是左宗棠西征时期命令部属所植,“因名‘左公柳'”(《冷禅室诗话》)。

踏上西行古道,离开家乡亲人,就只有沿途的景色相伴。从晚清到民国,丝绸之路沿途成林的柳树成了一道风景线,不但为行人提供了庇荫,引动了行旅的乡思,而且成了忠实的“旅伴”。有道路,就有柳树,在苍茫无垠的西行途中,绿树一线相连,不但指示了路径,也给了旅人生机和希望。柳树,历来在人们心目中就含有送别的意蕴。从《诗经》开始,“杨柳依依”(《小雅•采薇》)便是诗人笔下的羁旅行役的象征。晚清民国时期几乎所有的“西行记”中,都写到了路畔的柳树;都不忘记提到与古道并行的柳树,提到这些柳树与左宗棠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左宗棠前半生是与太平天国厮杀,后半生则力主保持“塞防”,亲自引军收复了新疆。当代中国新疆能有这样一个版图,主要靠左宗棠和杨增新。左宗棠长期镇守陕甘,在晚年“旅榇”(随军携带自己的棺材)西征途中,所到之处特别重视植树,要求西行驿路两旁遍栽杨柳,务必保种保活,持之以恒。从陕西到新疆的皇家驿道两侧以及所路经的村镇,处处柳树成荫。据记载,历年成活的柳树,仅在陕西长武到会宁 600 里路之间,就有 264000 株。以此为据推算,从陕西到达乌鲁木齐途中,曾栽种了 500-700 万株树木。西行旅人和沿途居民,将这些“官柳”统称“左公柳”。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