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音】
大 学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在 亲 民 , 在 止 于 至 善 。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 定 而 后 能 静 , 静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后 能 虑 , 虑 而 后 能 得 。 物 有 本 末 , 事 有 终 始 。 知 所 先 后 , 则 近 道 矣 。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在古代其含义有两种:“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文化课和基本的礼节。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两种含义虽有明显的区别之处,但都有“博学”之意。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2.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3.亲民:一说是“新民”,使人弃旧因新,弃恶扬善。引导、教化人民之意。 4.止于:处在。 5.知止:明确目标所在。 6.静:心不妄动。 7.安:所处而安。 8.虑:处事精详。 9.得:得到成果。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原文注音】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于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国 ; 欲 治 其 国 者 , 先 齐 其 家 ; 欲 齐 其 家 者 , 先 修 其 身 ; 欲 修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诚 其 意 ; 欲 诚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 知 在 格 物 。
【注释】 1.齐其家: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的事务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的意思。 2.修其身:锻造、修炼自己的品行和人格。 3.致其知:让自已得到知识和智慧。 4.格物:研究、认识世间万物。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原文注音】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 知 至 而 后 意 诚 , 意 诚 而 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修 , 身 修 而 后 家 齐 , 家 齐 而 后 国 治 , 国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
【译文】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原文注音】
自 天 子 以 至 于 庶 人 , 壹 是 皆 以 修 身 为 本 。
【注释】 1.庶人:普通百姓。 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全部都是之意。本:本源、根本。
【译文】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