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拼音版-左丘明

全文拼音

 介 jiè 之 zhī 推 tuī 不  言 yán 禄 

( 先 xiān 秦 qín) 左 zuǒ 丘 qiū 明 míng

         晋 jìn 侯 hóu 赏 shǎng 从 cóng 亡 wáng 者 zhě  介 jiè 之 zhī 推 tuī 不  言 yán 禄   禄  亦  弗  及 

         推 tuī 曰 yuē  献 xiàn 公 gōng 之 zhī 子  九 jiǔ 人 rén  唯 wéi 君 jūn 在 zài 矣   惠 huì  怀 huái 无  亲 qīn  外 wài 内 nèi 弃  之 zhī  天 tiān 未 wèi 绝 jué 晋 jìn  必  将 jiāng 有 yǒu 主 zhǔ  主 zhǔ 晋 jìn 祀  者 zhě  非 fēi 君 jūn 而 ér 谁 shuí  天 tiān 实 shí 置 zhì 之 zhī  而 ér 二 èr 三 sān 子  以  为 wéi 己  力   不  亦  诬  乎   窃 qiè 人 rén 之 zhī 财 cái  犹 yóu 谓 wèi 之 zhī 盗 dào  况 kuàng 贪 tān 天 tiān 之 zhī 功 gōng  以  为 wéi 己  力  乎   下 xià 义  其  罪 zuì  上 shàng 赏 shǎng 其  奸 jiān  上 shàng 下 xià 相 xiàng 蒙 méng  难 nán 与  处 chù 矣 

         其  母  曰 yuē  盍  亦  求 qiú 之 zhī  以  死  谁 shuí 怼 duì

         对 duì 曰 yuē  尤 yóu 而 ér 效 xiào 之 zhī  罪 zuì 又 yòu 甚 shèn 焉 yān  且 qiě 出 chū 怨 yuàn 言 yán  不  食 shí 其  食 shí

         其  母  曰 yuē  亦  使 shǐ 知 zhī 之 zhī  若 ruò 何 

         对 duì 曰 yuē  言 yán  身 shēn 之 zhī 文 wén 也   身 shēn 将 jiāng 隐 yǐn  焉 yān 用 yòng 文 wén 之 zhī  是 shì 求 qiú 显 xiǎn 也 

         其  母  曰 yuē  能 néng 如  是 shì 乎   与  汝  偕 xié 隐 yǐn  遂 suì 隐 yǐn 而 ér 死 

         晋 jìn 侯 hóu 求 qiú 之 zhī  不  获 huò  以  绵 mián 上 shàng 为 wéi 之 zhī 田 tián  曰 yuē  以  志 zhì 吾  过 guò  且 qiě 旌 jīng 善 shàn 人 rén

* 注音校对中...

原文

介之推不言禄

(先秦)左丘明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注释

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赏:赐有功也。
从亡者:从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赵衰之属。
介之推:亦从亡之臣。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
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
惠、怀:惠公,怀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怀公的父亲。
置:立。
二三子:相当于“那几个人”,指跟随文公逃亡诸臣。子是对人的美称。
诬:欺骗。
下义其罪:义,善也。言贪天之功,在人为犯法,而下反以为善也。
上赏其奸:奸,伪也。言贪天之功在国为伪,而上反以此赐也。
蒙:欺骗。
盍:何不。
怼(duì):怨恨。
尤:罪过。
文:花纹,装饰。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饰其身。
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
田:祭田。
志:记载。
旌:表彰。

白话译文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既然)斥责这种行为是罪过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应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赏析

  这是一个历代流传很广的故事。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为内乱出奔到国外,一路辛苦流离,饿得奄奄一息。随行的介之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熟了给重耳吃,救了他一命。内乱平定后,重耳回国,荣登皇帝的宝座,就是晋文公,即文中所称晋侯。他登基之后大行封赏功臣,却偏偏忘了救命恩人介之推。这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于是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
  文公知道后派人去请,而介之推执意不肯出来。传说来人纵火烧山,想将母子逼下山,介之推和母亲合抱一棵大树,就这样被烧死在山上。烧山的那一天正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悼念介之推,从此人们便定每年清明前一天为寒食清明,“寒食”是断火冷食的意思。这一天举国都不许生火,只能吃冷食。据说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故事还没有完。介之推被烧死后,文公很悲伤,他砍下那棵大树,制成木屐穿上。叹息着说:“悲乎,足下!”据说这又成了“足下”这一典故的出处。
  绵山因此也成为一大名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曹魏时期到元末,历代曾有6次大规模修建。1940年1月10日,绵山毁于日军战火。解放后,绵山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和扩建。不但重修了从龙头寺到云峰寺被侵华日军烧毁的寺庙,并且开发建设水涛沟瀑布群和栖仙谷自然风光两大景区。而每到寒食清明,人们更是会深切地怀念介之推的高尚气节。

作者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左丘明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