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空城晓角-拼音版-姜夔

全文拼音

 淡 dàn 黄 huáng 柳 liǔ·  空 kōng 城 chéng 晓 xiǎo 角 jiǎo

(sòng) 姜 jiāng 夔 kuí

         客  居  合  肥 féi 南 nán 城 chéng 赤 chì 阑 lán 桥 qiáo 之 zhī 西   巷 xiàng 陌  凄  凉 liáng  与  江 jiāng 左 zuǒ 异   唯 wéi 柳 liǔ 色  夹 jiā 道 dào  依  依  可  怜 lián  因 yīn 度  此  阕 què  以  纾 shū 客  怀 huái

         空 kōng 城 chéng 晓 xiǎo 角 jiǎo  吹 chuī 入  垂 chuí 杨 yáng 陌   马  上 shàng 单 dān 衣  寒 hán 恻  恻   看 kàn 尽 jìn 鹅 é 黄 huáng 嫩 nèn 绿   都 dōu 是 shì 江 jiāng 南 nán 旧 jiù 相 xiāng 识 shí

         正 zhèng 岑 cén 寂   明 míng 朝 zhāo 又 yòu 寒 hán 食 shí  强 qiáng 携 xié 酒 jiǔ  小 xiǎo 桥 qiáo 宅 zhái  怕  梨  花 huā 落 luò 尽 jìn 成 chéng 秋 qiū 色   燕 yàn 燕 yàn 飞 fēi 来 lái  问 wèn 春 chūn 何  在 zài  唯 wéi 有 yǒu 池 chí 塘 táng 自  碧 

* 注音校对中...

原文

淡黄柳·空城晓角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释

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江左:泛指江南。
纾:消除、抒发。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恻恻:凄寒。
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岑寂:寂静。
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白话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赏析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杨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相好。白石词中提到合肥相好实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拨春风的大乔,一是能妙弹琴筝的小乔。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将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易一字叶韵,又添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便委婉。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空寂之感更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作者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姜夔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