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 现 代 ) 毛 泽 东
呜 呼 吾 母 , 遽 然 而 死 。
寿 五 十 三 , 生 有 七 子 。
七 子 余 三 , 即 东 民 覃 。
其 他 不 育 , 二 女 二 男 。
育 吾 兄 弟 , 艰 辛 备 历 。
摧 折 作 磨 , 因 此 遘 疾 。
中 间 万 万 , 皆 伤 心 史 。
不 忍 卒 书 , 待 徐 温 吐 。
今 则 欲 言 , 只 有 两 端 :
一 则 盛 德 , 一 则 恨 偏 。
吾 母 高 风 , 首 推 博 爱 。
远 近 亲 疏 , 一 皆 覆 载 。
恺 恻 慈 祥 , 感 动 庶 汇 。
爱 力 所 及 , 原 本 真 诚 。
不 作 诳 言 , 不 存 欺 心 。
整 饬 成 性 , 一 丝 不 诡 。
手 泽 所 经 , 皆 有 条 理 。
头 脑 精 密 , 擘 理 分 情 。
事 无 遗 算 , 物 无 遁 形 。
洁 净 之 风 , 传 遍 戚 里 。
不 染 一 尘 , 身 心 表 里 。
五 德 荦 荦 , 乃 其 大 端 。
合 其 人 格 , 如 在 上 焉 。
恨 偏 所 在 , 三 纲 之 末 。
有 志 未 伸 , 有 求 不 获 。
精 神 痛 苦 , 以 此 为 卓 。
天 乎 人 欤 , 倾 地 一 角 。
次 则 儿 辈 , 育 之 成 行 。
如 果 未 熟 , 介 在 青 黄 。
病 时 揽 手 , 酸 心 结 肠 。
但 呼 儿 辈 , 各 务 为 良 。
又 次 所 怀 , 好 亲 至 爱 。
或 属 素 恩 , 或 多 劳 瘁 。
大 小 亲 疏 , 均 待 报 赍 。
总 兹 所 述 , 盛 德 所 辉 。
必 秉 悃 忱 , 则 效 不 违 。
致 于 所 恨 , 必 补 遗 缺 。
念 兹 在 兹 , 此 心 不 越 。
养 育 深 恩 , 春 辉 朝 霭 。
报 之 何 时 , 精 禽 大 海 。
呜 呼 吾 母 , 母 终 未 死 。
躯 壳 虽 隳 , 灵 则 万 古 。
有 生 一 日 , 皆 报 恩 时 。
有 生 一 日 , 皆 伴 亲 时 。
今 也 言 长 , 时 则 苦 短 。
惟 挈 大 端 , 置 其 粗 浅 。
此 时 家 奠 , 尽 此 一 觞 。
后 有 言 陈 , 与 日 俱 长 。
(近现代)毛泽东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遘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擘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必秉悃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辉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1、呜呼:叹词,表悲痛。 2、遽然:急速、匆忙。 3、温吐:回想倾吐。 4、恨偏:愤恨不平。 5、覆载:天覆地载,言其多之意。 6、恺恻:平易诚恳。 7、庶汇:众人汇集。 8、手泽:手勤润泽,亲手操持。 9、劈理分情:分清感情和理智,不以感情用事。 10、物无遁形:凡物皆能见,是说看问题全面。 11、戚里:亲戚邻里。 12、五德: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为人的五种品德。 13、荦荦:明显。 14、乃其大端:就其大的方面来看。 15、如在上焉:好似天上的神明一样。 16、三纲之末: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之末指封建礼教的末期。 17、各务为良:希望个个成为有用之人才。 18、又次所怀:还有所挂念的。 19、或属素恩:有的是平时给您恩惠的。 20、或多劳瘁:有的是多为您劳苦的。 21、均待报赍:都等待送物报答。赍:给物给人。 22、总兹:总起这些。 23、盛德所辉:大德所放出的光辉。 24、悃忱:诚恳热情。 25、则效不违:仿效不违背。 26、必补遗缺:必补上遗憾之处。 27、念兹在兹:想到您在这里,您就在这里。 28、此心不越:我们的心离不开您。 29、春晖朝霭:春阳晨雾。 30、精禽大海:像精卫鸟衔着石子想填平大海一样,矢志不移。指母亲的恩情永远也报答不完。 31、隳:毁坏。 32、惟挈:只提着。 33、置其粗浅:把大小事情都放在我们心中。 34、家奠:家中用酒食祭祀死者。 35、觞:古代喝酒的酒具。 36、尚飨:请您享用酒食。
我深切哀悼我的母亲,她突然之间就过世了。她享年五十三岁,曾生下过七个子女。七子中只剩下三个,也就是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其余的未能养育成活,他们是二个女儿二个男儿。养育我们三个兄弟,母亲真是历经艰辛。身体受到损害与磨难,并因此染上疾病。母亲此生所经历的种种事情,全部是一部伤心史。我也不忍全都写出来,只待我慢慢和缓地吐露。今天我要说的,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她盛大的德性,一个是她的隐痛或抱恨。我母亲的高尚风格,首先予以推举的是博爱。无论远近亲疏之人,她全都庇养照料。她慈祥而富于同情心,她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她的关爱所到之处,其本质就是真诚。她从不说谎话,也不存有半点欺人之心。她天性严洁端正,没有一丝一毫的虚伪。她生前亲手操办的事情,全部有条有理。她头脑精确缜密,处理事情合情合理。做事也没有什么失算了的,任何事她都能明察秋毫。她清洁干净的风尚,传遍了亲戚邻里。她一尘不染,外表与内心始终如一。她仁、义、礼、智、信五德鲜明,这是做人的大节。整个看她的人格,宛如在我头上照耀。她隐痛抱恨的地方,就是处于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最后。有志向未能舒展,有希求未能获得。母亲精神上的痛苦,以这点最为突出。这究竟怪天呢还是怪人?悲痛得连大地也塌陷了一角。其次她抱憾的是儿女们,要把他们养育成人。兄弟三人就像还未成熟的果实,正处于青黄不接之间。她在病中拉着亲人的手,内心酸楚愁肠百结。她呼唤着儿子们,各自务必要作好人。然后母亲所关怀的,就是至爱亲朋们。有的平时有恩于我家,有的却劳累病苦。无论大小亲朋远友,都有待于报答周济。总结这一切叙述,都是盛德所辉映着的。我会禀受母亲的诚恳,效法她而不违背她。至于母亲的抱恨,我定要加以弥补。铭心刻骨记住这些,心里绝不忘怀。如同春日的朝晖与云霞。何时才能回报母亲呢?要以精卫填海的雄心。悲哉我的母亲,母亲终究不会死的。躯体虽然毁灭,灵魂却万古常青。只要我活着一天,那么每一天都会报母亲之恩。只要我活着一天,都将陪伴在母亲身旁。今日说得太长了,其实时间却很短暂。因此这篇祭文只能提纲挈领,就主要方面简单陈述母亲的事迹。此时在家中祭奠,就聊敬你一杯酒吧。以后对母亲的陈述,将随着日月增长而增长。请享用祭品吧。
此诗作于1919年10月8日,这篇四言古诗式的韵文体祭文是哀悼毛泽东的母亲的。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湖南湘乡人,生于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病逝世。母亲逝世后三天内 ,诗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这篇至性流露、沉郁平实的《祭母文》。
“祭文”就是祭奠亲人和好友而写的押韵的文辞。明代徐师曾在《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中说:“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散文、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采用四言韵语,可说是一首四言诗。它重在叙事和抒情,歌颂了母亲的盛德和养育之恩,表达了自己对母亲逝世的无限悲痛之情。 全文分五层来表述: 第一层,写母亲的早逝和辛劳养育子女,以致积劳遭疾。“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三男。”先说母亲生有七子,仅存活三人,辛劳一生,如今匆匆而逝,仅享年五十三岁。1919年10月5日,毛泽东的母亲因患淋巴腺炎去世。此前两月,毛泽东还领母亲在长沙医院治疗,并扶母亲去照相馆同他们兄弟三人一起合影留念。不料母亲到家不久便去世,这怎不引起他的无限悲痛呢?“育吾兄弟,艰辛备历。摧折作磨,因此遘疾。”次写母亲的养育之恩。为了养育我们兄弟三人,备尝辛苦。摧磨劳累,以致得病。“中间万万,皆伤心史。不忍卒书,待徐温吐。”再写对母亲的思念。母亲一生中历事千万,全是伤心之事。现在,我再也写不下去了,只有等待以后慢慢回忆倾吐。 第二层,追述母亲的“盛德”和“恨偏”。“今则欲言,只有两端。一则盛德,一则恨偏。”提出追述之纲:现在要说的只就两点,一是母亲高尚的品德,一是她怨恨不平之事。接着,从“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到“合其人格,如在上焉”。集中再现母亲的“盛德”。表现在:她有博爱的胸怀,远近亲疏,一视同仁。她平易慈祥,感动了众人。她普施爱心,完全是出于真诚。她不说假话,更不存欺人之心。她正直谨慎,一点也不作假。她细心,经她手做之事,皆有条理。她头脑精密,“理”(智)“情”(感)分得很清。她计划周密,事无遗漏,观察事物也绝无不见之处。她爱洁净的习惯,传遍了亲戚乡里。她一尘不染,身心表里如一。仁、义、礼、智、信的“五德”规范,在她身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这些美德完全合乎母亲的人格,好像是上天赋予她的一样。毛泽东从博爱、真诚、整饬、洁净、“五德”等方面写出了母亲的高尚与伟大。再写母亲的“恨偏”。“恨偏”者,遗憾之事也。母亲之遗憾是什么呢?诗人写道:“恨偏所在,三纲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获。精神痛苦,以此为卓。天乎人欤,倾地一角。”这就是说,母亲怨恨不平之事是封建礼教末期,妇女仍受多重压迫,有志不能施展,有追求不能实现。这就是母亲最大的精神痛苦。这是天意吗?人愿吗?好像“倾地一角”,无法填平!这里,诗人从母亲的角度对封建礼教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第三层,写母亲对儿辈的关心及临终时的遗嘱。“次则儿辈,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黄。”是说我们弟兄三人虽已活命下来,但像没有成熟的果子,处在青黄之间。因此,母亲病时放心不下,总是“揽手”,拉着我们的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又次所怀,好亲至爱。或属素恩,或多劳瘁。大小亲疏,均待报赍。”这是临.终的遗嘱,一是希望儿辈“各自为良”,成为有用之才。二是对平素有恩于我们的或为我们帮过忙出过力的亲戚朋友,无论大小远近亲疏,都希望儿子为母报答他们。再次实现母亲的贤良美德。 第四层,写儿辈一定学习母亲的“盛德”,牢记母亲的“遗恨”,报答那些恩人。“总兹所述,盛德所辉。心秉悃忱,则效不违。至于所恨,必补遗缺。念兹在兹,此心不越。养育深恩,春晖朝霭。报之何时,精禽大海。”总之,上述这些都是母亲美德放出的光辉。我们一定秉承母亲的诚恳热情,学习母亲的美德,决不违背。至于母亲的遗恨,我们一定为您弥补上。母亲,我们一想到您,您就仿佛出现在眼前。这种思念之心将永远不灭。您养育我们的大恩,如同春阳和晨雾,我们何时才能报答完呢?我们一定像精卫鸟衔石填海一样,矢志不移,坚持不懈。念母报母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层,写母亲虽死犹生以及对母亲的悼念。“呜呼吾母,母终未死。躯壳虽隳,灵则万古。有生一日,皆报恩时。有生一日,皆伴亲时。今也言长,时则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浅。此时家奠,尽此一觞。后有言陈,与月俱长。尚飨!”唉,母亲的身躯虽然毁坏了,但她的美德却传万古,虽死犹生。我们有生之日,都是报答和陪伴母亲之时。现在话说长了,而时间又显得过于短暂。我只有把母亲的主要事迹写出,其余事迹只好留存在我们心里。此刻正进行家奠,请母亲喝下这杯酒。我们以后还会像太阳那样长久地有许多话向您陈说,表达对母亲的永远思念。母亲,享用酒食吧!悼亡深情,感人肺腑。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毛泽东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