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吟十首·立碑-拼音版-白居易

全文拼音

 秦 qín 中 zhōng 吟 yín 十 shí 首 shǒu·  立  碑 bēi

(táng) 白 bái 居  易 

 勋 xūn 德  既  下 xià 衰 shuāi

 文 wén 章 zhāng 亦  陵 líng 夷 

 但 dàn 见 jiàn 山 shān 中 zhōng 石 shí

 立  作 zuò 路  旁 páng 碑 bēi

 铭 míng 勋 xūn 悉  太 tài 公 gōng

 叙  德  皆 jiē 仲 zhòng 尼 

 复  以  多 duō 为 wéi 贵 guì

 千 qiān 言 yán 直 zhí 万 wàn 赀 

 为 wéi 文 wén 彼  何  人 rén

 想 xiǎng 见 jiàn 下 xià 辈 bèi 时 shí

 但 dàn 欲  愚  者 zhě 悦 yuè

 不  思  贤 xián 者 zhě 嗤 chī

 岂  独  贤 xián 者 zhě 嗤 chī

 仍 réng 传 chuán 后 hòu 代 dài 疑 

 古  石 shí 苍 cāng 苔 tái 字 

 安 ān 知 zhī 是 shì 愧 kuì 词 

 我  闻 wén 望 wàng 江 jiāng 县 xiàn

 麹  令 lìng 抚  惸 qióng 嫠 

 在 zài 官 guān 有 yǒu 仁 rén 政 zhèng

 名 míng 不  闻 wén 京 jīng 师 shī

 身 shēn 殁  欲  归 guī 葬 zàng

 百 bǎi 姓 xìng 遮 zhē 路  歧 

 攀 pān 辕 yuán 不  得  归 guī

 留 liú 葬 zàng 此  江 jiāng 湄 méi

 至 zhì 今 jīn 道 dào 其  名 míng

 男 nán 女  涕  皆 jiē 垂 chuí

 无  人 rén 立  碑 bēi 碣 jié

 唯 wéi 有 yǒu 邑  人 rén 知 zhī

原文

秦中吟十首·立碑

()白居易

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辈时。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我闻望江县,麹令抚惸嫠。

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

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歧。

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

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

无人立碑碣,唯有邑人知。

相关诗集诗单

白居易 秦中吟十首

注释

1. 陵夷:山陵变为平地,喻文风衰颓。
2. “铭勋”二句:一作“勋名悉太公,德教皆仲尼”。
3. 直:通“值”。赀:通“资”,钱财。
4. 仍:更,还要。
5. 愧词:在碑文中替人家乱吹捧而感到内心有愧。蔡邕为郭泰作碑,谓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见《后汉书·郭泰传》。
6. “麹令”句:诗中原注“麹令名信陵”。麹信陵,贞元元年进士第,曾做舒州望江县令,为政清廉有政声。曾作《投石祝江祈雨文》,云:“必也私欲之求,行于邑里,添黩之政,施于黎元,令长之罪也,神得而诛之。岂可移于人以害其岁?”可见确为爱民之官员。惸:鳏夫。嫠:寡妇。
7. “攀辕”二句:攀辕,攀住车辕,不使前进。江湄,江边。
8. 碑碣:长方形的刻石叫碑,圆首形的或形在方圆之间上小下大的刻石叫碣。

白话译文

士大夫的功业德行已经衰落,文风也日益败坏。只见山中的石头,被立在路旁成了石碑。碑文里记起功勋来一概像姜太公,写到品德时全都如孔夫子。并且以字多为贵,千百个字就价值万贯钱。写文章时不管对方是什么人人,反正想见到的话也要等到下辈子了。只想哄愚蠢的人开心,也不理会贤明的人嘲笑。这难道仅仅是让贤明的人嘲笑吗,传到后世还会引起后代人的怀疑。古石上生着苍苔的刻字,哪里知道原来是令人羞愧的吹捧之辞!我听说望江县的县令,叫麹信陵,能安抚鳏夫寡妇。在任时有仁政,但名声并没有传到京师。他身死之后遗体要归葬故乡时,当地老百姓舍不得,纷纷在路口拦住不放。拉住灵车的辕子不让归葬,最后只能留葬在江边。到现在说起他的名字,男女老少都感激涕零。没有人为他立碑碣,只有当地人知道。

背景

  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前后,白居易创作了组诗《秦中吟十首》。“秦中”是指唐代首都一带地方。诗前小序曰:“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此诗为其中第六首。
立碑以夸耀门阀、颂扬功德之风始于汉代,唐代此风更盛。碑文中所写其实都是一片虚文。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人为了给逝者求得一篇好墓志铭,往往要出很大的一笔价钱专门找人来撰写,而撰者为丰厚的利润所驱使,也不管逝者的为人品德事迹究竟如何,只为了应付所需,随手就能写出功德和姜太公孔子一样伟大的为贤者嗤、令后代疑的文字。有些文人,以善写此类“谀墓”文字而著称,连一些大文豪(如蔡邕、韩愈)都未能免俗。白居易竭力反对这种现象,因作此诗抨击之。

赏析

  此诗反映了唐代碑文隐恶扬善、粉饰乾坤、无中生有的情况。石碑上记载的都是吹捧成功比姜太公、德如孔仲尼之事,只有这样才有机会流传后世,而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干的人却因为没有立碑吹捧,只能任名声淹没在岁月中,最后也就只有当地人知道。白居易此诗正是讽刺了这种企图立碑传名和谀墓得金之流,讽刺了夸耀门第、歌功颂德之风。这首诗在抨击“谀墓”恶习的时,还指出有些好官吏虽无石碑,却有口碑载德。诗人认为立碑“谀墓”不能名留千古;只有施行仁政,品德高尚者,虽无碑碣,却能“至今道其名”。

作者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白居易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