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 白
高 堂 粉 壁 图 蓬 瀛 , 烛 前 一 见 沧 洲 清 。
洪 波 汹 涌 山 峥 嵘 , 皎 若 丹 丘 隔 海 望 赤 城 。
光 中 乍 喜 岚 气 灭 , 谓 逢 山 阴 晴 后 雪 。
回 溪 碧 流 寂 无 喧 , 又 如 秦 人 月 下 窥 花 源 。
了 然 不 觉 清 心 魂 , 只 将 叠 嶂 鸣 秋 猿 。
与 君 对 此 欢 未 歇 , 放 歌 行 吟 达 明 发 。
却 顾 海 客 扬 云 帆 , 便 欲 因 之 向 溟 渤 。
(唐)李白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
金城:唐属京畿道京兆府,即今陕西兴平县。据王琦注,唐代名金城者凡四处:一在今陕西兴平市,一在今陕西延安市,两处在今甘肃兰州附近。此金城不确定在何处。尉:指县尉,官名。秦汉时县长、县令下置尉,管治安。历代因之。尉叔卿,王琦云:“李季卿《三坟记》:先侍郎之子曰叔卿,字万。天质琅琅,德光文蔚,识度标迈。弱冠以明经擢国,投荐邑虞、乐二尉,魏守崔公沔洎相国晋公甲科第之进等举之,转金城尉,吏不敢欺。”壁画,画在墙壁上的画。粉壁:白壁。蓬瀛:指蓬莱、瀛洲等海上仙山。沧洲:水滨之地,多指隐备所居之地。皎,清楚。丹丘,亦作丹邱,神仙所居之处。《楚辞·远游》:“仍羽人于丹丘。”王逸注:“丹丘,昼夜常明也。”赤城:山名,任今浙江天台县北。《一统志·台州府》:“孔灵符《会稽记》:赤城山,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如雉堞。”帮故名赤城。岚气:山中雾气。山阴:县名。在今浙江绍兴市。《水经注·浙江水》:“山阴县,……川土明秀,亦为胜地。故王逸少云:“从山阴道上,犹如镜中行也。”晴后雪,谓雪后山川景色之美。此处暗用王子猷山阴雪夜访戴故事。见《世说·任诞》。回溪:言画中回旋的溪流寂然无声。花源:即桃花源。此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明发:黎明、天明。《诗经·小雅·小宛》:明发不寐,有怀二人。朱熹传:明发,谓将旦而光明开发也。却顾,再看。却,副词,再。海客:海上的船客。云帆:船帆。溟渤:溟海和渤海,泛指大海。《文选》鲍照《代君子有所思》:“穿池类溟渤。”李善注:“溟、渤,二海名。”
在高堂白壁之上,有一幅海上仙山图。举烛前观,但见沧洲清逸,招人欲去。仙山高峻峥嵘,四周洪波汹涌,神山光华匹照,犹如丹丘,遥隔大海,可以直望赤城。山中岗气已灭,山光清明一片,好像是山阴晴后之雪景。碧溪回流宛转,却寂然无声,就好像秦人在月下偷看桃花源。见此图画,胸中了然,清人心魄,好像在叠嶂之中听到了秋猿的叫声。与君对比,欢赏不已,于是放歌高吟直到天明。回首看见画中的海客高扬云帆,便不禁产生了入海求仙的出世之思。
此诗是写诗人欣赏壁画的过程与感受。全诗可分为两段。 首二句点题,写晚上秉烛观看壁画,壁画中画的是山水。第三句概括山水特征:水,洪波汹涌;山,高峻峥嵘。第四句写诗人对壁画的总体印象:就像处在仙境里隔海遥望赤城山一样。五六句说山水间没有雾气,景物清晰得就像山阴道上雪后初晴那样美。七八句说壁画中虽然流水回旋,可是听不到丝毫的湍流声,幽静得就像避乱之秦人处在桃花源一样令人安详。桃花源本来幽静,月下桃花源则更为安静。“窥花源”以上八句写观壁画。 最后六句写诗人观画后的感受。感受之一,心神清净。静极生动,反而觉得在壁画的层峦叠嶂中有秋猿哀鸣。感受之二,欢。因欢而放歌行吟,直至翌日清晨。感受之三,第二天清晨再观画,看到了海客扬帆,诗人于是产生了壮阔的胸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依照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再造出来的,用以表现整个画面意境的艺术意象,是这样迷离,可是细加体味,其暗示性又是那样丰富,不仅不妨碍反而极大地吸引和调动读者,以其丰富的艺术联想去悉心感受它。虽嫌迷离,终觉美好。无怪乎诗人烛照此景而生仙游之想。不写具象写意象,不从实处描摹,而从虚处传神,画之所长,诗之所短,力避之,画之所短,诗之所长,力扬之,正是此诗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李白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