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辛 弃 疾
岩 类 今 所 画 观 音 补 陀 , 岩 中 有 泉 飞 出 , 如 风 雨 声 。
补 陀 大 士 虚 空 , 翠 岩 谁 记 飞 来 处 。 蜂 房 万 点 , 似 穿 如 碍 , 玲 珑 窗 户 。 石 髓 千 年 , 已 垂 未 落 , 嶙 峋 冰 柱 。 有 怒 涛 声 远 , 落 花 香 在 , 人 疑 是 、 桃 源 路 。
又 说 春 雷 鼻 息 , 是 卧 龙 、 弯 环 如 许 。 不 然 应 是 , 洞 庭 张 乐 , 湘 灵 来 去 。 我 意 长 松 , 倒 生 阴 壑 , 细 吟 风 雨 。 竟 茫 茫 未 晓 。 只 应 白 发 , 是 开 山 祖 。
(宋)辛弃疾
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不然应是,洞庭张乐,湘灵来去。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1. 水龙吟:词牌名。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双调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2. 观音补陀:观音即观世音之略称,自唐初避李世民讳,故省去“世”字,菩萨名,亦称观自在菩萨。《法华经》:“苦恼从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名观世音。”此词题中所称之“观音补陀”,当指观音菩萨而言。 3. 补陀大士:“补陀”者,《华岩经》谓有补陀洛伽山,且谓系善财童子第二十八参观音菩萨说法处。“补陀大士”,当亦指观音菩萨。作者另有赋石中观音像之《玉楼春·琵琶亭畔多芳草》一首,其中亦有“普陀大士神通妙”句,盖南宋人多误以补陀大士为观音菩萨之另一称号也。 5. 桃源路: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 春雷鼻息:语出韩愈《石鼎联句》诗序:“道士倚墙,鼻息如雷鸣。” 7. 洞庭张乐:语出《庄子·天运》篇:“北门成问于皇帝曰:‘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卒闻之而惑,荡荡默默,乃不自得。’帝曰:‘汝殆其然哉,吾奏之以人,徵之以天,行之以礼仪,建之以大清。’” 8. 湘灵:语出《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 9. 开山祖:释氏多择名山,建立寺观。其始创基业者,为之开山祖师。后来对于凡一宗一派者均以是称之。
状如观音的雨岩洞中多么空阔,绿色的山岩谁记得它的来处?岩中的洞穴如万点蜂窝,好像处处贯通,又似时有隔断,像扇扇小巧玲珑的窗户。千百年来凝成的石钟乳,垂挂在头顶将落未落,根根石笋犹如峻峭挺拔的冰柱。岩中山泉喷涌,泉声如怒涛远去。飘落的花瓣幽香未散,令人疑惑走上了通往桃源的仙路。 又有人说那泉声像春雷般轰鸣,是泉底屈曲的卧龙鼾声大作。不然便是洞庭之野演奏的咸池之乐,或是湘水女神来来去去鼓瑟起舞。我说泉声似风雨中的松涛吟啸,那些长松深深倒挂在阴谷的泥土。可叹大自然的奥秘茫茫难晓,那早已白发苍苍的神人,也许正是雨岩的开山老祖。
此词当作于宋淳熙十三年(1186),其时辛弃疾闲居带湖。雨岩是博山附近的一个奇妙景点。在中国,对大自然的赞颂,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是古典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可是,词作描写山水的几乎是凤毛麟角。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却不乏对大自然的种种描绘,数量虽不太多,但气象万千,别具一番情趣和境界。这首《水龙吟》,便是其中的一篇。
这首词通篇用一问一答、否定肯定的句法,细致而又有气势地描绘了雨岩洞内的壮丽的自然景色。 起韵总写雨岩形状。“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这座“雨岩”溶洞,从它外形看,很像佛家所说的那位观音大士,可是,她虚怀空阔,人们走进去,则别有洞天。接着,作者用密集的“蜂房”,玲珑的“窗户”,形容在溶岩洞内的所见:那喀斯特生成的石笋,有的垂挂半空“未落”,有的如“嶙峋”的“冰柱”,植入地面。同时,洞内还隐约可以听到“远处”有“涛声”阵阵。待要向前仔细看时,发现幽径逶迤,地下还似有落花的香味,于是,不禁发出疑问:这是否就是当年武陵人发现的桃源路呢?这是以桃花源喻其环境佳胜。这提问的结句,为下片写词的立意,埋下了伏笔。 下片具体描写作者在洞中听到的“涛声”,或卧龙鼻息,或洞庭仙乐,或松吟风雨,使人耳不暇给,美不胜听。不仅如此,词人更冠以“又说”“应是”“我意”等一系列表悬测的字眼,以致“竟茫茫未晓”,由此渲染出一派神幻迷离的气氛,令人惊奇之余,顿生一探为快之心。词的末尾,作者在归结全篇的立意时,仰头细看那嶙峋的冰柱,回答上片提出的问题:那开凿这巨大溶洞的祖先,如今应已是白发苍苍了吧!最后其实是词人以探索雨岩妙景的开山鼻祖自居,体现了他对自然景观探测不已、先睹为快的心理。 全词虚实相生,巧设比喻,尤富想象,描绘出一种瑰丽、神奇、幽秘的境界。词人运用神驰的想象,把游雨岩的所见所闻,刻画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短短一百余字,就如同一篇游记散文,内容宏富,含意深婉。 诗是诗人对自然的摹拟。如谢灵运,他的山水诗,是“模山范水”,是“对自然的摹拟”,反映了山水之美,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但是,也只是摹拟。而辛弃疾的山水词章如这首《水龙吟》,不仅对自然观察入微,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富于想象,赋予大自然以人格,同时又兼有磅礴的气势。这是在继承前人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其成就则是他以前的古典山水诗人所不能比拟的。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辛弃疾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