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岑 参
寺 出 飞 鸟 外 , 青 峰 戴 朱 楼 。
搏 壁 跻 半 空 , 喜 得 登 上 头 。
殆 知 宇 宙 阔 , 下 看 三 江 流 。
天 晴 见 峨 眉 , 如 向 波 上 浮 。
迥 旷 烟 景 豁 , 阴 森 棕 楠 稠 。
愿 割 区 中 缘 , 永 从 尘 外 游 。
回 风 吹 虎 穴 , 片 雨 当 龙 湫 。
僧 房 云 蒙 蒙 , 夏 月 寒 飕 飕 。
回 合 俯 近 郭 , 寥 落 见 行 舟 。
胜 概 无 端 倪 , 天 宫 可 淹 留 。
一 官 讵 足 道 , 欲 去 令 人 愁 。
(唐)岑参
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
搏壁跻半空,喜得登上头。
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
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
迥旷烟景豁,阴森棕楠稠。
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
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
回合俯近郭,寥落见行舟。
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
一官讵足道,欲去令人愁。
⑴嘉州:唐郡名。今四川乐山县。凌云寺:为嘉州名胜,傍山而建,下有凿山而成的弥勒菩萨像。⑵出:高出。⑶“青峰”句:写寺之红色阁楼傍山峰而建,远望若戴于其上。⑷搏:攀缘。跻(jī):登。⑸殆:大概,这里有只是之意。阔:深广。⑹三江流:指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嘉州地处三江会合处。⑺峨眉:峨眉山,在嘉州西部约六十里处。⑻迥(jiǒng):远。旷:空阔。烟景:风景。豁:明朗开阔。⑼阴森:幽暗阴郁的颜色。棕楠:棕榈树、楠树。⑽割:弃。区中缘:尘世缘分。⑾回风:旋风。虎穴:与下文“龙湫”均未详其处。⑿片雨:阵雨。当:临。⒀僧房:指寺院。蒙蒙:云雾迷茫的样子。⒁飕飕(sōu):阴冷貌。⒂回合:回环盘曲。郭:外城,此处指嘉州城。⒃寥落:稀疏。⒄胜概:锦绣山河的美丽风光。端倪:边际。⒅天宫:天上宫殿,此处指凌云寺。淹留:逗留。⒆讵(jù):岂。
寺院高出飞鸟之外,青青峰顶戴着红楼。顺着峭壁来到半空,心中欢喜登上山头。只觉宇宙顿时开阔,俯看三江滔滔水流。天睛气朗远望蛾眉,好似在那波上浮游。烟气笼罩气象开阔,树木葱郁遍布四周。我愿割断世间缘分,永远去那尘外漫游。旋风阵降吹过虎穴,阵雨时时飘下龙湫。寺院之间云气蒙蒙,夏日也觉凉风飕飕。俯视近处城池环绕,眺望远处三二渔舟。眼前胜景难以望尽,天宫之上尽可久留。身为一官本不足道,辞官离去又觉忧愁!
作此诗时,诗人已届暮年,虽然历经坎坷但壮志未酬,歌行雄健之风依稀可见。 开头两句,“寺出飞鸟外,青峰戴朱楼。”仍保留盛年时的风格。写凌云寺高耸之貌,借飞鸟青峰映衬,突出了凌云寺的高峻壮丽。飞鸟与青峰,从地面上看,都是高空之物,但在诗人笔下凌云寺却高出飞鸟,跃出青峰。起笔遒劲,形象传神。把寺上红楼比喻为戴帽,凌云寺俨然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佛寺如此奇伟,现在得以于半山腰攀援登临,自然是“喜得”之事。 然而,“喜得登上头”的喜悦,主要不在登寺本身,而在于凭高远眺,开阔眼界,拓宽胸襟。因而在咏寺之高以后,紧接着语气一转,抒发出“殆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的情思。如此,从写寺过渡到写寺外的宇宙三江,峨眉烟景,就显得合乎自然了。 身登高寺,峨眉山景,尽收眼底。写峨眉山,一咏一叹,用了六句。“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迥烟景豁,阴森棕楠稠。”今日天晴气朗,得以看清楚了峨眉山的状貌:山岭蜿蜒起伏,如波涛滚滚;辽远的云雾似袅袅青烟,使山景空旷浩茫;棕树楠树漫山遍野,蓊郁阴森,一派肃穆。以上四句勾勒峨眉山景,接着直抒胸臆,发出慨叹:“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诗人眼界高远空阔,触景生情,故有此叹。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诗人看破凡尘,对纷扰的世俗产生了厌倦情绪,希望超凡脱俗,云游尘外。有了这番念头,才把眼光转向佛寺内部和佛寺的周围环境。 “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虎穴洞、龙湫潭都在附近,山风回旋,细雨濛濛,这是寺上的气象;“僧房云蒙蒙,夏月寒飕飕。”间间僧舍,如蒙蒙云朵,若水月光,寒气袭人,这是寺中气氛;嘉州府城,坐落山下,片片风帆,撒于江面,这是寺下景象。 写罢诸景,又是一番慨叹:“胜概无端倪,天宫可淹留。”寺美景无边,诗人很想在这宝刹天宫之中长留久住。然而,虽然“一官讵足道”,是“欲去令人愁”,最终只落得满腹忧愁。诗人到嘉州后,心情一直很不舒畅,这在此时的一些诗作中屡有反映。这首诗中说“愿割区中缘,永从尘外游”,并且最后以“愁”字作结,正概括了这一时期诗人的心境。 此时诗人的情绪,显得有些消沉、悲观,写作手法上也与先前不同,不是一气写景,高调抒情,而是边咏边叹,一咏三叹,错综起伏。这大约与安史乱后唐朝江山颓败、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有关联。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岑参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