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赏忠厚之至论-原文注音-苏轼

隐藏/显示注释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1,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2,欢休惨戚3,见于虞夏商周之书4。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5,而告之以祥刑6。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尧 yáo  舜 shùn  禹   汤 tāng  文 wén  武   成 chéng  康 kāng 之 zhī 际   何  其  爱 ài 民 mín 之 zhī 深 shēn  忧 yōu 民 mín 之 zhī 切 qiè  而 ér 待 dài 天 tiān 下 xià 以  君 jūn 子 zi 长 zhǎng 者 zhě 之 zhī 道 dào 也   有 yǒu 一  善 shàn  从 cóng 而 ér 赏 shǎng 之 zhī  又 yòu 从 cóng 而 ér 咏 yǒng 歌  嗟 jiē 叹 tàn 之 zhī  所 suǒ 以  乐  其  始 shǐ 而 ér 勉 miǎn 其  终 zhōng  有 yǒu 一  不  善 shàn  从 cóng 而 ér 罚  之 zhī  又 yòu 从 cóng 而 ér 哀 āi 矜 jīn 惩 chéng 创 chuàng 之 zhī  所 suǒ 以  弃  其  旧 jiù 而 ér 开 kāi 其  新 xīn  故  其  吁  俞  之 zhī 声 shēng  欢 huān 休 xiū 惨 cǎn 戚   见 jiàn 于  虞  夏 xià 商 shāng 周 zhōu 之 zhī 书 shū  成 chéng 康 kāng 既  没   穆  王 wáng 立   而 ér 周 zhōu 道 dào 始 shǐ 衰 shuāi  然 rán 犹 yóu 命 mìng 其  臣 chén 吕  侯 hóu  而 ér 告 gào 之 zhī 以  祥 xiáng 刑 xíng  其  言 yán 忧 yōu 而 ér 不  伤 shāng  威 wēi 而 ér 不  怒   慈  爱 ài 而 ér 能 néng 断 duàn  恻  然 rán 有 yǒu 哀 āi 怜 lián 无  辜  之 zhī 心 xīn  故  孔 kǒng 子  犹 yóu 有 yǒu 取  焉 yān

【注释】  1.哀矜(jīn)惩创:怜惜惩戒。 2.吁(xū)俞(yú):惊叹应答。俞,表示应允。 3.欢休:和善也。惨戚:悲哀也。 4.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5.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6.祥刑:谨慎使用刑罚。

【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余,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余,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


《传》曰:“赏疑从与1,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2,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3。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4。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5”,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6”,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书》曰7:“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8。”呜呼,尽之矣。

         《   传 zhuàn 》   曰 yuē  赏 shǎng 疑  从 cóng 与   所 suǒ 以  广 guǎng 恩 ēn 也   罚  疑  从 cóng 去   所 suǒ 以  慎 shèn 刑 xíng 也   当 dāng 尧 yáo 之 zhī 时 shí  皋 gāo 陶 táo 为 wéi 士 shì  将 jiāng 杀 shā 人 rén  皋 gāo 陶 táo 曰 yuē  杀 shā 之 zhī  三 sān  尧 yáo 曰 yuē  宥 yòu 之 zhī  三 sān  故  天 tiān 下 xià 畏 wèi 皋 gāo 陶 táo 执 zhí 法  之 zhī 坚 jiān  而 ér 乐  尧 yáo 用 yòng 刑 xíng 之 zhī 宽 kuān  四  岳 yuè 曰 yuē  鲧 gǔn 可  用 yòng  尧 yáo 曰 yuē  不  可   鲧 gǔn 方 fāng 命 mìng 圮  族   既  而 ér 曰 yuē  试 shì 之 zhī  何  尧 yáo 之 zhī 不  听 tīng 皋 gāo 陶 táo 之 zhī 杀 shā 人 rén  而 ér 从 cóng 四  岳 yuè 之 zhī 用 yòng 鲧 gǔn 也   然 rán 则  圣 shèng 人 rén 之 zhī 意   盖 gài 亦  可  见 jiàn 矣   《   书 shū 》   曰 yuē  罪 zuì 疑  惟 wéi 轻 qīng  功 gōng 疑  惟 wéi 重 zhòng  与  其  杀 shā 不  辜   宁 níng 失 shī 不  经 jīng  呜  呼   尽 jìn 之 zhī 矣 

【注释】  1.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2.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3.皋(gāo)陶(yá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中国上古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士:狱官也。 4.宥(yòu):宽恕,饶恕。 5.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鲧(gǔn):尧的臣子,传说乃大禹的父亲。 6.方命:一作“放命”,即弃命。一说逆名也。圮(pǐ)族:即“毁族”。一说犹言败类也。 7.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 8.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一说宁愿承担失刑的罪责。不经,不守成法。一说谓非常之罪。

【译文】  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1。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2,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3,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可  以  赏 shǎng  可  以  无  赏 shǎng  赏 shǎng 之 zhī 过 guò 乎  仁 rén  可  以  罚   可  以  无  罚   罚  之 zhī 过 guò 乎  义   过 guò 乎  仁 rén  不  失 shī 为 wéi 君 jūn 子 zi  过 guò 乎  义   则  流 liú 而 ér 入  于  忍 rěn 人 rén  故  仁 rén 可  过 guò 也   义  不  可  过 guò 也   古  者 zhě 赏 shǎng 不  以  爵 jué 禄   刑 xíng 不  以  刀 dāo 锯   赏 shǎng 之 zhī 以  爵 jué 禄   是 shì 赏 shǎng 之 zhī 道 dào 行 xíng 于  爵 jué 禄  之 zhī 所 suǒ 加 jiā  而 ér 不  行 xíng 于  爵 jué 禄  之 zhī 所 suǒ 不  加 jiā 也   刑 xíng 之 zhī 以  刀 dāo 锯   是 shì 刑 xíng 之 zhī 威 wēi 施 shī 于  刀 dāo 锯  之 zhī 所 suǒ 及   而 ér 不  施 shī 于  刀 dāo 锯  之 zhī 所 suǒ 不  及  也   先 xiān 王 wáng 知 zhī 天 tiān 下 xià 之 zhī 善 shàn 不  胜 shèng 赏 shǎng  而 ér 爵 jué 禄  不  足  以  劝 quàn 也   知 zhī 天 tiān 下 xià 之 zhī 恶 è 不  胜 shèng 刑 xíng  而 ér 刀 dāo 锯  不  足  以  裁 cái 也   是 shì 故  疑  则  举  而 ér 归 guī 之 zhī 于  仁 rén  以  君 jūn 子 zi 长 zhǎng 者 zhě 之 zhī 道 dào 待 dài 天 tiān 下 xià  使 shǐ 天 tiān 下 xià 相 xiāng 率 shuài 而 ér 归 guī 于  君 jūn 子 zi 长 zhǎng 者 zhě 之 zhī 道 dào  故  曰 yuē  忠 zhōng 厚 hòu 之 zhī 至 zhì 也 

【注释】  1.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2.“是赏之道”句:这样,奖赏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 3.疑:指赏罚不能确定。

【译文】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曰1:“君子如祉2,乱庶遄已3。君子如怒,乱庶遄沮4。”夫君子之已乱5,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6,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7,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义8,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   诗 shī 》   曰 yuē  君 jūn 子 zi 如  祉 zhǐ  乱 luàn 庶 shù 遄 chuán 已   君 jūn 子 zi 如  怒   乱 luàn 庶 shù 遄 chuán 沮   夫  君 jūn 子  之 zhī 已  乱 luàn  岂  有 yǒu 异  术 shù 哉 zāi  时 shí 其  喜  怒   而 ér 无  失 shī 乎  仁 rén 而 ér 已  矣   《   春 chūn 秋 qiū 》   之 zhī 义   立  法  贵 guì 严 yán  而 ér 责  人 rén 贵 guì 宽 kuān  因 yīn 其  褒 bāo 贬 biǎn 义   以  制 zhì 赏 shǎng 罚   亦  忠 zhōng 厚 hòu 之 zhī 至 zhì 也 

【注释】  1.诗:指《诗经》。以下引文出自《诗经·小雅·巧言》。 2.祉(zhǐ):福,引申为喜欢。 3.遄(chuán):快,迅速。 4.沮(jǔ):停止。 5.已乱:制止祸乱。 6.怒:指听到谗言发怒。 7.春秋: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 8.因其褒贬义:指根据《春秋》褒善贬恶的原则。

【译文】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背景

  这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时创作的文章。宋代王安石执政后,立即对取士制度进行改革,废止了考诗赋,而改用经义,以发表政治见解的时务策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选拔一些通经致用的人才,为变法服务。这种政论性文体称为策论。策论大多要求考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即论证某项国家政策或对策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侧重于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宋嘉祐二年礼部进士考试策论的题目。

赏析

  策论是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关于某某问题之对策的一种形式。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并非应付考试,也没有刻意推测考官喜欢什么,思考的问题也相当深刻。试题出自《尚书·大禹漠》:“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孔安国传注文:“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苏轼误记为“赏疑从与,罚疑从去”,于是紧紧抓住这一题目,主要阐明古代的贤君赏善惩恶,都是本着忠厚宽大的原则,主张“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应试之文,佳作极少,但这篇文章却是佼佼者,有其鲜明特色。
由于文章的题目出自《尚书》,所以先以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忧民之切开头,紧扣主旨。接着从赏善与罚不善两方面说明,总归于“忠厚”二字。周道衰落之后,穆王还是把要善于用刑的方法,告诉吕侯。所谓“祥刑”,意谓用刑须审慎从事。王先谦《孔传参正》认为“祥”当为“详”。按《汉书·明帝纪》:“详刑慎罚,明察单辞。”又《刘恺传》:“非先王详刑之道也。”引《尚书》郑玄注云:“详,审察之也。”“详刑”实际上就是要“慎刑”,所以说孔子对此还是给予了肯定。衰世尚且如此,何况盛世。这是退一步说,从而更加夯实了主旨的深厚基础。但是,赏罚之道,要完全掌握它,并非易事。轻重的分量,也难以掂得很准。所以文章从经文中括出了一个“疑”字。解决疑难问题的原则就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所谓“广恩”“慎刑”,都体现了“忠厚”之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引用了唐尧不从皋陶执法杀人的意见,而同意四岳任用鲧的例子,体现先王刑赏之道,一本忠厚。通过叙事中的剖析,文章又引用《书经》的警句加以论断,复以咏叹出之,不仅使主旨更加突出,而且与开头遥相呼应,使人有浑然一体的感觉。
行文至此,主旨似乎已经完全阐明了,但是,作者并不就此收住,反而蓄足气势,横生波澜,展示了他不可羁縻的才思。关于可赏可不赏,可罚可不罚的提示,这自然是上承“疑”字而来,但它并不是前者的重复。“疑”是有问题,而此则认识上已经基本明确,其概念和前者又不完全相同。而在这个范围内的过赏过罚问题,苏轼认为“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通过这一层挖掘,既深化了主旨,又体现了作者认识事物剖细入微的能力。而其断语“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则又表现了极大的概括力,显得斩钉截铁,十分精悍有力。
赏和罚的范畴剖析明白之后,接着进一步又探讨赏和罚(刑)的方式。作者认为,古代赏赐有功者不一定用爵禄,处罚有罪者不一定用刀锯;加之“善不胜赏”,“恶不胜刑”,范时和方式实际上都被扩大了。如此发挥,真是处处贯通,无往而不可。但是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仍然再括出“疑”字,使文眼在笔阵墨浪中豁然透气,又复归结到“忠厚之至也”这个主旨上来。余波振荡,最后又引用《诗经》《春秋》之义,十分鲜明地捧出了题目。题目亦即结论,在结构上显得非常紧密而完整。
其实此文立论不过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尧舜周孔,属于当时的滥调。但是作者在扣紧题目布局谋篇,引用圣经贤传与论据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笔酣畅,说理透辟,概括力很强,结构紧密而完整。用这些手段来引起考官的注意,则是很成功的。因此此文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不足为怪。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