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 晋 ) 陶 渊 明
畴 昔 家 上 京 ,
六 载 去 还 归 。
今 日 始 复 来 ,
恻 怆 多 所 悲 。
阡 陌 不 移 旧 ,
邑 屋 或 时 非 。
履 历 周 故 居 ,
邻 老 罕 复 遗 ,
步 步 寻 往 迹 ,
有 处 特 依 依 。
流 幻 百 年 中 ,
寒 暑 日 相 推 。
常 恐 大 化 尽 ,
气 力 不 及 衰 。
拨 置 且 莫 念 ,
一 觞 聊 可 挥 。
(魏晋)陶渊明
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畴(chóu)昔:往昔,从前。畴:发语助词,无义。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一本作“十载”。去还归:谓常来常往。指经常回柴桑探望。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恻(cè)怆(chuàng):凄伤悲痛。阡(qiān)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邑(yì)屋:邑指县城。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履(lǚ)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邻老:邻居家的老人。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往迹:过去的踪迹。有处:意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寒暑日相推:寒来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岁月流逝得很快。大化尽:指生命结束。大化:原指人生的变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婴孩也,少壮也,老耄也,死亡也。”后遂以“大化”作为生命的代称。气力:指体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岁为入衰之年。《礼记·王制》:“五十始衰。”诗人此时已五十余岁。这两句是说,我常担心死亡到来,还没等我体力完全衰竭。拨置:犹弃置,放在一边。拨,拂开。觞(shāng):古代一种酒器。挥:一饮而尽的动作。
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全诗以“一觞聊可挥”做结,看似要以及时行乐来驱散心中的“恻怆”和“所悲”,但是诗人的“及时行乐”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现形式:纵浪于“自然”之中,身心达到适意之境。陶渊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园生活的“自然”的基础之上,他解决人生问题的智慧也是由此生发出来。 陶渊明在回旧居之前已经历了辞官归田后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说历尽艰难困苦,而今体力渐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诗人的恻怆之情。浔阳(今江西九江)为京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与西境重镇江陵(今湖北荆州)之枢纽。在过去十年中,桓玄篡乱,卢循起义,浔阳地区及左近都有激战。社会动荡与战乱,使浔阳日益凋敝。这首诗表面上似乎是专因环境、体衰而悲慨,但如果联系“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八首》之五)来看,那就会令人感到陶渊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诗的最后两句“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便透露了这一消息。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陶渊明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