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 轼
虎 符 缠 臂 , 佳 节 又 端 午 。 门 前 艾 蒲 青 翠 , 天 淡 纸 鸢 舞 。 粽 叶 香 飘 十 里 , 对 酒 携 樽 俎 。 龙 舟 争 渡 , 助 威 呐 喊 , 凭 吊 祭 江 诵 君 赋 。
感 叹 怀 王 昏 聩 , 悲 戚 秦 吞 楚 。 异 客 垂 涕 淫 淫 , 鬓 白 知 几 许 ? 朝 夕 新 亭 对 泣 , 泪 竭 陵 阳 处 。 汨 罗 江 渚 , 湘 累 已 逝 , 惟 有 万 千 断 肠 句 。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湘累”:亦作“ 湘纍”,指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古文中批不因判罪而死叫“累”。屈原自投湖南汨罗江,所以称他为“湘累”。
全词艺术特色,至少有六点值得推介: 一是咏今叹古,在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却重在下片“感怀”,“借古”而“启今”也。 二是动静结合, “缠臂”、 “纸鸢舞”、“香飘”、“对酒”、“ 争渡”、“ 呐喊”、“ 凭吊”、 “诵君赋”、“ 吞楚”、“ 垂涕”、 “对泣”等是为“动”,“ 虎符”、“粽叶”、“ 艾蒲”、“ 青翠”、“新亭”、“ 陵阳”等是为“静”;动与静自然转合,在“动”与“静”的变化之中,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千年。 三是明暗结合,明写屈原,直接抨击楚王“昏庸”,暗讽时政,锋芒指北宋王朝,将苏轼自己的爱恨情仇寓于其间,却不露痕迹。 四是虚实相间,叙说眼前庆祝端午诸景,是“实”;感怀屈原悲苦仇怨的往事为“虚”;“虚”写屈原,实及自己,慨古人之忧,发今人之叹。 五是前呼后应,前有“辟邪”之“虎符缠臂”、“艾蒲青翠”,后有“怀王昏聩”、“ 新亭对泣”;似乎旧恶未去,新恶难除。前有“香飘十里”,后有“湘累已逝”;前有“诵君赋”,后应“断肠句”。 六是词中有景,景色如画,画里“有话”。且看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童之臂、门之艾、菖蒲之剑、风筝漫舞、对酒当歌、龙舟竞发、诵君之赋,哪个不是美轮美奂的图画?再看下片,怀王之昏、秦之吞楚、异客垂涕、新亭对泣、汨罗江渚,哪一个不是再现历史的沧桑?这些词中之境,如诗如画,一唱三叹,色香味俱全,岂非神来之笔?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苏轼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