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拼音版-柳宗元

全文拼音

 湘 xiāng 岸 àn 移  木  芙  蓉 róng 植 zhí 龙 lóng 兴 xìng 精 jīng 舍 shě

(táng) 柳 liǔ 宗 zōng 元 yuán

 有 yǒu 美 měi 不  自  蔽 

 安 ān 能 néng 守 shǒu 孤  根 gēn

 盈 yíng 盈 yíng 湘 xiāng 西  岸 àn

 秋 qiū 至 zhì 风 fēng 霜 shuāng 繁 fán

 丽  影 yǐng 别 bié 寒 hán 水 shuǐ

 浓 nóng 芳 fāng 委 wěi 前 qián 轩 xuān

 芰  荷  谅 liàng 难 nán 杂 

 反 fǎn 此  生 shēng 高 gāo 原 yuán

原文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

()柳宗元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

盈盈湘西岸,秋至风霜繁。

丽影别寒水,浓芳委前轩。

芰荷谅难杂,反此生高原。

注释

木芙蓉:又称木莲,生于陆地。
美:指木芙蓉。
盈盈:姿态美好的样子。湘西:潇水西岸。
委:放置,指栽培。轩:有窗的长廓或小室。
芰荷:荷花。
高原:高地。

白话译文

姿容艳美,既不自藏;岂容独处,无人欣赏。
亭亭玉立,潇水西畔;秋季来临,风紧霜繁。
艳丽倩影,告别寒江;移植廊前,散发芳香。
它与荷花,混杂实难;与之不同,故生高岸。

赏析

  《湘岸移木芙蓉植龙兴精舍》一诗,写作时间与植桂诗大致相同,心态也相拟,只是写法上略有不同,如果说植桂诗更多地表现了自己的孤悲之感的话,此诗则以自爱、自慰之情为主。
  诗人创作此诗,心态上有两个特征。一是孤寂无依,世无知音之感。当时诗人刚贬谪永州,政治地位一落千丈。作为被贬官员,行动很不自由,处境与囚徒相差无几。所以他常自称为“罪臣”、“楚囚”。心理常惶恐不已,彻夜难眠。再加上昔日志同道合的朋友都远贬荒凉遥远之地,贬官的身份也不便与他人接触。因而,伴随他的只是孤独、寂寞和无奈。另外一种心态特征是:怀才不遇又矢志不移。柳宗元的才能是全面的,为多数人所了解的,柳宗元主要是散文家和诗人。但被贬之前,柳宗元的理想绝不是做文人,而且有点不屑于做文人。在《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说道:“意欲施之事实,以辅时及物为道。”信中他向自己好友表白了昔日的理想。他的《冉溪》诗中“少时陈力希公候,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句子,更是直接说明了他的理想是辅助时政,建政立业,为此而不怕牺牲。事实上,他也确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三十四岁成为朝廷要臣足以说明了这点。永贞革新的失败,他失去了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放弃,这一性格很类似流放中的屈原。在贬永时期,他关注着时局的变化,民生的疾苦,常与朋友以书信的形式讨论历史、政治和为官之道,希望被朝廷起用,再度施展政治才能。为了理想,他提携后进,培养人才,积蓄力量,正如《冉溪》诗中写道:“却学寿张樊敬侯,种漆西园待成器。”这些大概是柳宗元在不自由状态下最大的所为吧。了解了柳宗元这样的心态,就很容易把握此诗的深层次的含义。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就是采用拟人化手法,把自己的心态物化成木芙蓉,木芙蓉自然成了他感情的载体、心灵的镜子和与读者沟通的渠道。诗中的木芙蓉具有鲜明的诗人的色彩:她孤寂、独自长在湘水西岸,任秋风疾吹,繁霜严打,无人爱怜顾惜;她完美,“盈盈”,是婀娜多姿的体形,“丽影”是艳丽动人的身姿,“浓香”是沁人的芳香,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她自信,“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这种自信来自于“有美”。这种美与其说是木芙蓉的姿态、丽影和浓芳,不如说是诗人的才华、理想。因此,即使在孤独、冷落,被人诋毁、抛弃的处境里,他也没有沮丧、消沉和自暴自弃。他坚信自己总会有被人赏识的时候;他很有原则,处于世上,就只能像木芙蓉一样,扎根高高的陆地,绝不与浮于水上的摇摆不定的芰荷同处。诗人对木芙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这样做的用意很明显,高文先生道明了诗人的用意:“此诗写木芙蓉美丽而孤独,深受风霜欺凌,诗人同情它的遭遇而移栽于住所轩前。乃以木芙蓉自比,怜花亦即自怜”。诗人爱花,护花,实为自爱自慰。这也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抚平内心创伤,驱走孤独幽愁的常见方式。

作者

更多的了解作者?请参考柳宗元的著名诗词


拼音有误?我来纠错